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1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337篇
大气科学   429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1516篇
海洋学   468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25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9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阐述了对陕西长武地区巨厚黄土塬地区激发方式的研究分析,突破了对在黄土塬地区进行单深井激发取得效果差的认识;并对组合激发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证明巨厚黄土塬大组合基距激发更有利于压制噪音,可以得到信噪比较高的资料,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黄土塬地区地震勘探理论,为实现黄土塬地区直线采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2.
?????GEO????????????????????????????????????Kalman???????GEO?????????????????????????????????????η????????????????????????????????????????????????????????????????????????????????????з?????????????????????????????????????????Kalman???????????н????????????????к???????????????????????,????????????????Kalman????????????????????????????,???????Kalman???????????????????????????????????????????Kalman?????????????????????GEO?????????????  相似文献   
203.
【目的】评价北京北运河水系河流生态系统状态,分析底栖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对北京地区夏季北运河水系33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理化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基于香浓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划分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结构特征。【结果】共鉴定出底栖动物3门23种,各采样点位平均密度为1037.35 ind/L,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为0.88,均匀度平均值为0.41。全区大型底栖动物共划分成5类功能摄食类群,其中刮食者物种数占绝对优势,滤食者密度占绝对优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夏季影响北运河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温和p H。【结论】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香浓维纳指数较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4.
南岭及邻区的第四纪沉积以冲积物、残积物和洞穴堆积物为主,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地层格架和时间框架。基于剖面资料和实地调查,将南岭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永州-郴州、桂林-贺州、韶关-清远、赣州、道县-阳山等5个地层小区;通过厘定每个小区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和气候地层及其测年成果,建立了综合地层的对比格架。结果表明,南岭第四系与中国更新统泥河湾阶、周口店阶、萨拉乌苏阶和尚未建阶的全新统可一一对比;其生物地层以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马坝人、道县人和柳江人等智人演化为特点;气候地层以洞穴石笋和高山泥炭重建的古气候记录为代表,主要反映东亚季风背景下的南岭局地气候。但由于测年数据较少,冲积层和残积层的对比仍然存在困难;生物演化阶段与气候变化之间也未能详细对比。因此,今后南岭的第四纪地层研究应围绕提高测年精度与建立统一的年代标尺开展,促进综合地层对比的精细化、延伸气候地层的时间尺度并拓展与南海海相地层的对比;这一基础性工作对水文、环境、工程等实践应用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5.
针对非开挖工程工勘资料缺乏,掘进地层岩性难以判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开挖泥浆性能检测与弱监督机器学习结合的典型非开挖地层岩性识别方法。结合自主设计研发的非开挖泥浆性能检测系统工程现场应用,获取非开挖掘进导向段泥浆流变性能参数和密度等敏感参数的训练样本。利用部分有标签数据与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s,KNN)算法对所有泥浆参数训练样本进行特征标签,采用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空间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进行分类处理,建立了以上海地区典型非开挖地层分类为目标的分类模型。将该地层识别模型应用于上海地区非开挖工程,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在非开挖实时钻进条件下快速识别钻进地层,识别正确率高达96%。研究成果通过采集导向段泥浆性能参数,识别非开挖掘进段地层岩性,为非开挖扩孔阶段钻具选型、泥浆设计等提供了重要地质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206.
分析ArcGIS Server 9.2的运行机制和服务器对象配置方式,提出多地图服务动态管理方案,阐述该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于该方案的城镇地价发布系统的总体设计以及主要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7.
随着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对地学数据的可视化表达精度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但地质调查数据常具有多源、多维、海量、多专题、多尺度和多时态等特征,而三维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高效管理并有效利用这些复杂且海量的地质数据去解决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服务社会,成为了城市地质信息科学领域研究的热门方向。基于武汉市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全空间一张图的构建过程,从多源三维模型一体化融合管理与分布式存储、轻量级全空间三维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海量三维数据快速渲染和浏览器端三维模型分析及专业应用4个方面系统地探索了城市地质调查全空间一张图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应用实践。研究结果实现了城市级大规模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的高效集成,提高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可视化的表达效果,为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8.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的民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输水能否起到改善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生态输水工程的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 90%以上常年生活在当地的被调查者,感受到生态输水对其本人以及其生活的环境的积极影响,因此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超过82%。(2)超过76%的家庭年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输水后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从当地居民对输水工程的继续开展的支付意愿看,70%以上的居民都表现出愿意出劳动力的强烈愿望;愿意出钱的比例为15%,两者都愿意支付的比例为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当地居民对继续输水的强烈渴望,也说明恢复环境的支付意愿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生活水平紧密联系的。(4)从居民对环境变化明显程度的选项看,输水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明显程度依次为:风沙强度减弱﹥风沙次数减少﹥树草长势好转﹥野生动物增多﹥树草数量增加,这与环境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总之,生态输水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9.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 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 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 其海水东浅西深, 西部为活动型, 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 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 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 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 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 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 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 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