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地理科学》1999,19(2):171-175
围绕当前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工作中需要先行搞清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议论。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标准,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研究工作纵深化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2.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3.
金属矿山深边部及外围找矿研究——以夹皮沟金矿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夹皮沟金矿是一个有180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硐老山空”,曾于1960年闭坑停产,但由于开展了矿山周边部的找矿工作,发现了新的矿床和矿体,很快恢复了矿山的生产,至今已近40年.该区找矿勘查史对如何在生产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4.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2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讨论的基础上,以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计量经济分析模型,探讨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1)1978~2000年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对区域经济集聚起促进作用;(2)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再次是第一产业,这说明在我国各省市区之间第一产业发展是比较均衡的,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125.
黄土高原安塞县生态退耕情景及农业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徐勇  张同升  杨勤科 《地理学报》2006,61(4):369-377
退耕还林是目前黄土高原恢复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政策。为搞清政策驱动下黄土高原生态退耕的基本情景,以安塞县为例,利用2000年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坡度图,以地形坡度15o、20o和25o为退耕界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和分析了安塞县生态退耕的规模、空间分异特点及退耕补贴需求和对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塞县合理的退耕坡度界限应在20o-25o之间,北部的镰刀湾、王家湾、化子坪、坪桥、郝树坪和南部的楼坪6乡镇可考虑退耕20o以上的坡地,其他8乡镇宜退耕25o以上坡地。  相似文献   
126.
邵世才  汪东波  徐勇 《地质论评》1999,45(7):160-166
近年来,我国在铅锌矿区或外围发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金矿床,铅锌矿化与金矿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勘查指示意义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沉积(火山)岩中的铅锌矿化基本可分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铅锌矿化有不同的成矿环境,而金的成矿地质事件是在特定地区与特定的热—构造事件相互耦合的。研究发现,只有在经历了后期强烈的热—构造事件的Sedex型或VMS型铅锌矿区才具备形成金矿化的条件,是金矿勘查的有利地区;MVT型和后期缺乏热—构造事件的Sedex型或VMS型铅锌矿区不具备形成金矿化的条件,是金矿勘查的不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7.
中国红土型金矿类型、成因和找矿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根据典型矿床的剖面结构、控矿构造、与矿源关系等将中国红土型金矿划分为残积和迁积型两种。对比研究了中国红土型金矿与澳大利亚博丁顿金矿( 典型红土型金矿) 的差异,认为中国红土型金矿主要是由矿源( 矿体、矿化体)经风化残积、坡积而形成,其红土化仅为初级、中级阶段,提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28.
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生态重建模式是协调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总称。作者在按模式总体特征、生态重建规模、投资需求及实施效果开展评价方法讨论和筛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黄土丘陵区为例,总结了“赈济退耕”、“梯田退耕”和“坝系根治”3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计算了不同模式下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关于退耕、新修梯田、园地扩建、建坝淤地以及林草植被恢复等的规模和投资需求额度,分析了各模式下的生态重建效益。结果表明:“梯田退耕”可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模式,目前正在实施的“赈济退耕”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坝系根治”在局部区域可作为辅助模式。  相似文献   
129.
驱动力机制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和主要方向,而将人文要素数据匹配到土地利用单元的方法研究是探讨人文因子驱动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在详细阐述人口和经济产值与土地利用单元匹配方法的基础上,进而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采用人居密度和土地经济产值密度指标,定量计算并分析了1999年丰台区人口居住和土地经济产出的空间分异特征。丰台区人居密度差异巨大,最高与最低相差近29倍;土地经济产值密度高低差异主要体现在非农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最高的城镇用地是最低的粮食种植用地的45倍。研究结果表明将人文要素数据匹配到土地利用单元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0.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探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定位问题的基础上 ,概括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提出了生态适宜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构架、地域类型及产业基础建设标准 ,最后从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等角度对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