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2.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枸造与岩性备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43.
蚁群算法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随机启发式搜索算法——蚁群算法。算法利用蚂蚁群体相互协作机制寻找水库优化问题的最优解。算法中引入状态转移规则、信息素更新规则和领域搜索以获取最优解,所有蚂蚁个体完成单次寻优后,按照信息素更新规则更新信息素。该过程不断迭代,直到满足迭代终止条件。文中实例计算表明,相对于动态规划,该算法计算速度快、收敛性好,提高了计算效率,较好的解决了传统的动态规划方法求解水库(群)优化调度问题存在"维数灾"问题。  相似文献   
44.
在西南极和横贯南极山脉地区,新生代裂谷和剥露作用非常普遍。但是,文献中很少记录东南极地区的新生代剥露作用。文中根据东南极普里兹湾拉斯曼丘陵地质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的模拟,认为在东南极海岸边缘存在新生代的隆升和伸展作用,其年龄为始于(49.8±12)Ma。该年龄略晚于西南极裂谷系的启动年龄(约60~50Ma)。由于差异隆升作用,在拉斯曼丘陵地区发育了更新的正断层作用--拉斯曼丘陵拆离断层的新活动,其年龄为约5.4Ma。东南极周缘新生代裂谷和伸展作用的普遍存在,是冈瓦纳裂解以来大陆分离和印度洋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45.
通过2009年西安Ni-Cu(Pt)岩浆矿床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近10年来的勘查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岩浆硫化物矿床勘查领域的发展趋势为:与大型层状岩体有关的铂族矿床仍然受到关注;Sudbury矿床的特殊性和不可参照性取得了共识;小岩体矿床是勘查研究的主流;通道成矿作用受到重视。以大型层状岩体Bushveld为例,介绍了其中的Merensky矿层、UG-2矿层和北翼接触带的Platreef矿床。由于中国没有发现这种大型层状岩体,因此应当重视那些中小型层状岩体中可能赋存的铂族矿床。迄今为止,除了Sudbury矿床这个特殊的实例之外,国内外所有具有经济意义的Ni-Cu矿床都寄生于小岩体中并自成一个成矿系统。这个小岩体成矿系统包含成矿背景、邻近深大断裂、原始岩浆、先导性岩浆成岩作用、继发性岩浆成矿作用以及深部熔离-分期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等。近10年的勘查实践进一步说明,这类小岩体矿床仍是中国今后的主要勘查研究方向。最后,介绍了Noril sk-Talnakh和Voisey s Bay矿床的深部熔离-通道成矿机制,这种机制增添了小岩体成矿作用的多样性;但是,其现存空间是开放性岩浆通道还是封闭性终端岩浆房,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46.
卫宁北山地区铁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石炭系碎屑岩建造中,矿床产出主要受地层建造和构造控制。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等特征分析,该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照壁山铁矿床在该区域的铁矿床中,储量较大,矿体数量较多,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均具有代表性,其研究对揭示该区铁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铁矿床综合研究、建立成矿模型及总结成矿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王龙  徐刚 《山地学报》2015,(3):356-364
综合灾害风险是当前灾害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核心议题之一。灾害风险评价是综合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基础环节,厘定风险并摸清成因,可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域灾害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以公开资料和政府统计数据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基于"R=f(h)×f(v)"的综合灾害风险概念模型,根据"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反映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重庆市综合灾害模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使用集成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EVM)的"综合赋权法"为指标体系赋权;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复合模糊物元(FME)"模型对重庆市各区县综合灾害模糊风险构成要素及整体风险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重庆市致灾因子危险性整体水平略微偏高,承灾体易损性整体水平较低,综合灾害模糊风险整体水平居中;渝中区、涪陵区和渝东北的城口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各类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是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8.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岩浆质量平衡与成矿过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及其与附近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成因关系对成岩成矿理论研究及找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金川附近的茅草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832.5±1.5)Ma,与金川超镁铁质岩体中锆石U-Pb年龄(831.8±0.6)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金川岩体与茅草泉岩体都属于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微量及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平行,变化趋势相似,属于右倾型,具有Nb、Ta负异常;Cu/Zr比值显示过渡变化特征,Cu/Ni比值都小于1,原始地幔标准化的铂族元素配分曲线平行过渡。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显示,样品具有高正εSr(t)值,低的εNd(t)值,较低的206Pb/204Pb值,指示岩浆源区为EMⅠ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多种方法证明了金川、茅草泉岩体具有同期同源岩浆演化特征,茅草泉小岩体群可能是金川母岩浆先期侵入岩相,为金川矿床的形成贡献了亲铁元素与橄榄石成分。  相似文献   
49.
基于DEM渭河上游流域的活动构造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河上游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横跨近东西向的秦岭北缘构造带和近南北向的贺兰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增生的前缘部位.晚更新世以来,伴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与扩展,研究区构造活动程度强烈.同时,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的扩散作用和南北构造带活动的叠加作用影响,造成流域内部构造活动相对程度的差异性,因而需要对其分区域分析.本文利用DEM数据和3S技术,对区域地形地貌进行三维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提取地貌的参数指标,如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河长坡降度(SL)、山前曲折度(Smf)、谷底宽度与谷肩高度的比值(Vf)、盆地形状指数(Bs)等,然后对地貌参数指标等级进行算术平均化(S/n),可得到区域的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分为低、中等、高和较高四类等级.分析结果认为:渭河上游流域相对构造活动程度(Iat)值为1.50,流域相对构造活动程度等级为2级,属于区域活动构造程度高的地区.其中六盘山东麓断裂南端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武山断裂和漳县断裂)构造活动程度(Iat=1.33)较强,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8.79%.而研究区东南部的八渡-虢镇断裂和陇县-岐山断裂构造活动程度中等,反映了晚更新世以来,该区域构造活动减弱.研究结论与野外地质和地貌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0.
冀北承德地区张营子-六沟走滑断层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等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在对冀北承德县一带的研究中鉴别出一条走向为北北西到北西向的右行走滑断层。断层将沿线太古宙古老变质岩、元古宇蓟县系、青白口系右行错断,它也将一个早期形成的短轴背斜构造带右行错断。位移距离沿断层向南南东方向逐渐减小,由15~16km逐渐减小到12~13km。断层截止于平泉—古北口断裂南侧元古宙逆冲岩片前缘,并将逆冲岩片南侧寒武系和奥陶系错动形成右行不对称牵引褶皱。由于断层使下三叠统丁家沟组变形而中三叠统胡杖子组却自西向东稳定延伸,所以笔者等认为断层形成的时代为早三叠世末。该走滑断层的存在表明,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逆冲构造通过一些横向走滑断层的调节,呈板条状向南逆冲的。另外,前人所确定的“承德推覆体”上的元古宇与实际上在中三叠世以前与其东南侧的元古宇是连为一体的,由于北北西向右行走滑断层的错动使它们被右行错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