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6篇 |
免费 | 821篇 |
国内免费 | 5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00篇 |
大气科学 | 448篇 |
地球物理 | 257篇 |
地质学 | 1827篇 |
海洋学 | 505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36篇 |
自然地理 | 2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33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82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51篇 |
2007年 | 146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56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56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8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9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黄河冲积平原区,水系发达,地表水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地表水系对成武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和空间格局的影响,该文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和专家意见,提取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DEM地表水文分析提取河流汇流累积量、水流长度、河流网络等,根据流量选取了河网。以河流为中心向两侧作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在相同的缓冲区域内土地利用特征和变化,总结土地结构变化规律,结合100m,200m,300m,400m,500m,750m,1000m不同的缓冲区;通过对比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距离缓冲区的时空变化,从而分析水系因子对不同土地类型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距离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结构不同,随着缓冲区范围的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园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特点,水系因子对成武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程度不同,水系因素对成武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异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
西倾山热泉-岩溶-蚀变岩型金矿成矿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倾山金矿带是由热泉型金矿硅帽,岩溶型及蚀变岩型金矿组成的新类型金矿带,西倾山弧形构造机制所导致的次级构遣裂隙以及沿其侵入的中酸性岩脉或沿构造裂隙发育的岩溶侵蚀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控矿构造,其成矿作用在平面上具有连续性带状(弧西翼),集中性窝状(前弧)及等距性(弧东翼)的规律,在垂向上则由上向下形成了热泉型—岩溶型—蚀变岩型的“三层式”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43.
44.
洪水灾害等级划分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利用新疆“96.7”特大暴雨洪水典型地州市的灾害资料,选取受灾面积,受灾人口,破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四个指标,对灾害等级进行模糊聚类和划分,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5.
乐安油田主要发育始新统与中新统两套火成岩,特别是中新统火成岩几乎覆盖了整个乐安地区。文章根据地震与钻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发育史分析了火成岩的类型、电性特征、分布特征及物性特征;探讨了火成岩的成藏条件,指出本区火成岩具有厚度大、分布广、生储盖配置良好等成藏有利条件,但该区火成岩后期改造作用小、气孔发育程度差,影响了油气聚集。综合分析认为:形成时代早,地处断裂破碎带的火成岩区,成藏条件较为有 相似文献
46.
基于对柴达木盆地石灰沟地区下古生界野外剖面的踏勘实测及样品采集,综合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以及常规物性分析方法,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物性相对较差,但次生孔隙,如溶蚀性孔洞、裂缝及孔洞-裂缝等孔隙类型优势发育;储层性质的控制因素主要为岩石组构、成岩演化和构造运动等。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储层的孔喉结构是以原生孔隙为基础,经后期复杂的成岩作用及多期构造叠加改造而成的;先期的溶蚀是受岩石组构控制的选择性溶蚀,而后期构造运动产生的缝隙是溶蚀性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7.
利用现有重力场模型求定CHAMP卫星加速度计修正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AMP卫星加速度计数据的标定是通过确定其尺度因子和偏差参数来完成的.本文基于能量守恒方程,给出利用现有重力场模型标定CHAMP卫星加速度数据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提出相邻历元间差分算法,大大简化了观测方程,同时避免积分常量的计算.该算法既能同时解算尺度因子和偏差参数,也可任意求解其中之一.基于实测的CHAMP卫星加速度数据,利用EGM96模型和最新公布的EIGEN-2模型进行计算与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分别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 观察了正常和饥饿5d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的食道侧囊及肝脏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正常银鲳幼鱼侧囊内壁具有许多平均高度为800?m的乳突, 上有次级突起。乳突黏膜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 上皮细胞表面有指纹状的微嵴, 有缓解上皮细胞的机械损伤作用; 银鲳肝脏具肝血窦、胆小管、狄氏窦等结构, 肝细胞排列较紧密, 内含丰富的细胞器和脂滴, 核仁大而明显, 线粒体数目多, 多分布在细胞核、内质网和狄氏窦周围。饥饿后, 侧囊乳突变低矮, 平均高度700?m, 乳突上黏膜变薄, 逐渐退缩, 次级突起顶端露出了尖刺状的角质刺; 肝细胞体积缩小, 核变小, 细胞器数目减少, 线粒体水肿, 粗面内质网数量显著降低, 脂滴数量降低, 这是银鲳幼鱼对饥饿的生理性防御。 相似文献
49.
雷达和卫星资料对江淮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713”测雨雷达和GMS卫星云图资料引入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改变初始湿度场,对两个不同类型的江淮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敏感试验,并与控制试验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雷达和卫星资料,能通过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的调整有效地提高24h降水预报的模拟效果雨区范围和雨量更接近实况;对于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引入雷达和(或)卫星资料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0.
柯克亚剖面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新疆叶城县柯克亚乡,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总厚度为2 217.9 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柯克亚剖面上8~3.85 Ma间沉积地层的地球化学样品并进行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剖面沉积物中元素平均值与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质量分数比揭示了研究区在8~3.85 Ma期间总体较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具有较好指示作用的元素变化特征,根据CIA、w(CaO)/w(Sr)、w(Rb)/w(Sr)、w(CaO)/w(MgO)比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古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剖面自下向上0~222 m(乌恰群第1~7层,年龄为8~7.3 Ma)为冷干气候;222~419 m(乌恰群第8~15层,年龄为7.3~6.6 Ma)为暖湿—冷干交替的气候;419~1 665 m(乌恰群第16层~阿图什组第24层,年龄为6.6~3.85 Ma)气候更为冷干。根据古气候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在8 Ma前已经隆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夏季风的北上,导致塔里木盆地干旱化。约6.6 Ma前气候的进一步变干可能与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冬季风的进一步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