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7篇
  1937年   4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月芳  延留霞  张翌 《地理研究》2020,39(5):1056-1069
中资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服务于中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大政策方针,是重要的地理学研究前沿。本文系统评述了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数据和方法,发现基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践建立起的经典理论还不足以解释中资企业行为。相比于快速发展的中资企业跨国研发活动行为,现有的实证研究存在着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的局限,未来应发扬地理学多尺度研究的优势,综合分析企业研发国际化与区域发展的互动机制;发扬地理学重视区域差异的优势,开展在"一带一路"国家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异质性研究;发扬地理学重视实地调研的优势,综合多种方法和数据的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粗放的城镇土地利用模式难以为继,控制城市规模、优化空间格局已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城市增长边界(UGB)作为一种西方国家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已逐渐被引入国内。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模型、划定方法与实效评价,挖掘未来城市增长驱动力和增长边界制定方法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和未来其在中国的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 城市增长边界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由于国情不同,国内主要关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可达性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而国外在此基础上还关注公共政策和服务、外部性以及主体间的博弈对城市蔓延的促进或抑制作用;② 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划定主要以土地适宜性和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弹性边界可采用元胞自动机进行空间辅助模拟;③ 国外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效果具有地区差异性,国内目前还缺乏城市增长边界实施效果评价相关方面的研究。因此,城市增长驱动力后续研究应吸纳多源理论,识别不同尺度下其机理特征,探索宏观环境的情景变量对微观环境下“驱动力—城市增长”这一关系的影响。城市增长弹性边界制定需要考虑城乡土地利用转换背后不同情景下主体间的复杂博弈对用地转换在空间上分布的决定作用。为了保证政策的持续性和统筹区域发展,未来需要明确城市增长边界的管理机构,制定对应的法律条款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3.
长期天气预报中有关预报因子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行之有效的长期天气预报方法都是数理统计方法。本文以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长期预报为例,对有关预报因子的几个问题作了探索。挑选有实际天气学意义、各自独立、单相关系数较高的物理因子作预报因子,更有利于提高预报准确率,预报因子的时间尺度以月、季平均值最为适宜,而以三个旬滑动平均值的效果最佳,建立各种预报量的初选、精选因子库,更适用于计算机技术制作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84.
从四川眉山与新津两地患红头病的养殖黄颡鱼体内分离到2株优势菌(CHNYC001与CHNYC002),以腹腔注射与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养殖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菌。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766524、FJ766525)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 lla ictaluri)。分离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生长pH为7.0,在含盐量2%以上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洛美沙星等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和麦迪霉素等不敏感。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养殖黄颡鱼感染爱德华氏菌临床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病变特征,慢性型表现为头顶出血,发红与溃疡的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85.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营养盐结构与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43-)、硅酸盐(SiO32-)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域DIN/P比值全年均高于16,而Si/DIN除秋季外基本小于1,显示出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过量氮"的特征。春夏季河口锋面区(31°~32.5°N,122.5°~124°E)硅藻的大量生长可使DIN/P异常升高和Si/DIN异常降低。秋季研究区域北部DIN/P西低东高且Si/DIN西高东低是由于在高DIN、低PO43-的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近岸受相对低DIN、高SiO32-的苏北沿岸流南下入侵影响而被分割而成。冬季长江口门东北部存在的高DIN/P和低Si/DIN区则主要由于寡营养盐的黑潮水深入陆架,向东北输送的部分长江冲淡水和增强的苏北沿岸流共同作用造成DIN升高所致。利用Redfield比值进行了不同站位表层潜在相对营养限制情况的区分。近岸123°E以西受高DIN、SiO32-长江冲淡水影响,四季多呈现PO43-潜在相对限制,而在春夏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PO43-,造成局部PO43-绝对限制及潜在相对限制。春夏季氮限(DIN潜在相对限制)一般发生在外海部分站位,但较为零散。秋季除了东南外海大部分站位外,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在长江口北部近岸也存在氮限。随着低DIN/P的黑潮表层水(KSW)的入侵加强,冬季外海氮限站位增多。硅限(SiO32-潜在相对限制)在夏季发生在赤潮高发区,而冬季南部存在较多硅限站位表明KSW中SiO32-相对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86.
实验采用平板分离及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研究池塘养殖和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前肠、中肠和后肠菌群结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40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34个种.从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分离鉴定的211株菌株分属于3个门、11个属和49个种.两种养殖模式仿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仿刺参肠道各部分之间的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海上养殖仿刺参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Formosa属、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内优势菌群为弧菌属(Vibrio)、芽孢杆菌属(Bacillus)、喜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两个菌群共有菌株有7个种,存在于在不同的肠道部位.两种养殖模式比较发现池塘养殖仿刺参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大于海上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且池塘养殖仿刺参肠道内芽孢杆菌(Bacillus)等益生菌的占比较高,海上吊笼养殖仿刺参分离得到较多的弧菌属(Vibrio)细菌.本研究可为南方仿刺参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7.
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研究急性、慢性低盐度胁迫对大黄鱼存活状况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低盐(15、8)胁迫下,在7 d的实验周期中,大黄鱼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上升(p<0.05)后逐渐下降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脏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下降后开始升高,第3天后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CAT活力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力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1 天时显著下降后逐步升高,至第7天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力在实验开始的第1天到第3天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至第7天时开始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溶菌酶(lysozyme, LZM)含量呈波动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慢性低盐(8)养殖14 d后,大黄鱼的各项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实验周期内所有组别大黄鱼均未出现死亡,仅急性低盐胁迫组大黄鱼的活动和摄食受到有限影响。大黄鱼对慢性降盐度养殖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而盐度骤降会显著影响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实际生产中应避免养殖环境盐度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88.
目的:对胃复方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将实验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2组,采用最大给药量法测定小鼠口服胃复方的最大耐受量,给药组24h内2次以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的中药胃复方给予小鼠灌胃,对照组小鼠灌服等剂量蒸馏水,观察记录2组小鼠一般情况及死亡情况,对主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给药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无1例死亡。与对照组比较,体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最大给药量为221.7g生药/kg,相当于60kg成人临床推荐剂量的127倍。结论:胃复方无明显毒性,在规定剂量下用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制备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其分为内异方高、中、低剂量组(予内异方药液干预,给药剂量分别为15 g/kg、7.5 g/kg、3.75 g/kg),阳性组(予达那唑胶囊药液干预,给药剂量为36 m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灌胃等体积溶媒),灌胃4 w。采用光镜观察异位内膜的病理组织变化,并评价病变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的ICAM-1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异位内膜体积大,腺体数量较多,间质层丰富,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内异方各剂量组大鼠的异位内膜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体积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间质炎性细胞数量较少。与模型组相比,内异方各剂量组病变分级程度均明显减轻,异位内膜组织的ICAM-1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内异方具有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异位子宫内膜在盆腹腔处的黏附等有关。  相似文献   
90.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δ13C值[(-22.8±0.4)‰和(-21.8±0.8)‰]和δ15N值[(5.4±0.4)‰和(6.8±0.2)‰]与巨型底栖生物的δ13C值(-20.1‰~-16.8‰)和δ15N值(11.9‰~17.9‰)的差异超过了一个营养级,表明作为底栖生物的初始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经历了食物链传递和细菌的降解。巨型底栖生物的δ15N和δ13C值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物种之间营养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绵的营养级相对较高(3.4~4.7),海参(3.3~3.6)、海蛇尾(3.4~3.5)和海星(3.2~3.7)的营养级较为接近,钩虾(2.9~3.3)和海葵(3.1)的营养级则相对略低,反映了底栖生物不同物种之间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