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02篇
  免费   1711篇
  国内免费   1883篇
测绘学   1177篇
大气科学   1194篇
地球物理   1512篇
地质学   5327篇
海洋学   1228篇
天文学   140篇
综合类   658篇
自然地理   1160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365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242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471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71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70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404篇
  2005年   441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350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359篇
  1996年   350篇
  1995年   320篇
  1994年   315篇
  1993年   280篇
  1992年   279篇
  1991年   278篇
  1990年   225篇
  1989年   195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81篇
  1985年   79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42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18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9篇
  1958年   23篇
  1957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白音乌拉金矿地球化学异常以Au、Cu、Bi、Ag、W元素组合为主,成矿元素为Au、Ag、Au、Ag峰值大于200×10~(-9)、5.2×10~(-6)。异常套合较好、分带明显,异常强度高、规模大,前缘元素As、Hg发育,剥蚀程度弱,受北东向断裂控制,文章通过对矿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分布、组分分带等特征的分析,探讨了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的关系,认为矿区有较大的找金矿潜力。  相似文献   
92.
1971-2009 年珠穆朗玛峰地区尼泊尔境内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珠穆朗玛峰南坡尼泊尔境内(科西河流域) 的10 个气象站1971-2009 年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和逐月降水资料, 采用线性趋势、Sen 斜率估计、Mann-Kendall 等方法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状况及其时空特征, 并与珠穆朗玛峰北坡地区气候进行比较, 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1) 1971-2009 年间, 珠穆朗玛峰南坡年平均气温为20.0℃, 线性升温率为0.25℃/10a, 与北坡主要受年平均最低气温影响相反, 增幅主要受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的影响, 并且在1974 年及1992 年间出现两次显著增温, 增温特别明显的月份为2 月和9 月;(2) 该地区降水变化的局地性较强, 近40 年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729.01 mm, 年平均降水量以每年约4.27 mm的线性增幅有所增加, 但并不显著, 且降水月变化和季变化特征均不明显;(3) 由于珠穆朗玛峰南坡受到季风带来暖湿气流和喜马拉雅山阻挡的双重影响, 珠峰南坡的年平均降水量远高于北坡;(4) 珠穆朗玛峰南坡气温变暖的海拔依赖性并不明显, 且南坡地区的变暖趋势并没有北坡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3.
WRF模式作为一个中尺度气候模式,其分辨率从几米到几千公里,其自身的双向嵌套特征也为进行动力尺度下推提供了有力条件。本文利用WRF模式和传统的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的气温进行尺度下推。首先,通过动力下推得到不同分辨率下的气温空间分布,并选取15个气象站点进行点对点验证,为了更明显观察不同尺度间的差异,对不同尺度的输出与ANUSPLIN插值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动力尺度下推中,分辨率越高模拟效果越好。其次,我们采用传统的统计下推方法,从27km下推到3km分辨率,并与WRF和ANUSPLIN插值在该尺度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统计下推结果的趋势与动力下推的插值结果是一致的,但具有明显的马赛克效果,通过分析认为,这与统计方法的尺度下推只考虑高程信息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而未考虑其他因素有关,如若在下推时加入更多的变量,如对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坡度、坡向、土地覆被类型等因素,综合分析不同尺度之间的关系,会使下推结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真盐生植物矿质营养特征,以北疆荒漠囊果碱蓬群落为对象,通过土壤及植株调查,分析其矿质元素特征。结果显示:(1)囊果碱蓬的生长增加了0~30cm土壤的pH值、水分及盐份含量,并使盐分在土层重新分布。(2)根系相对于土壤,具有优先吸收K+、Mg2+ 养分离子的特点;叶片相对于根系,具有优先运输Cl-、Na+、SO42- 盐分离子的特点,同一离子在吸收和运输的选择不一致,与其在整株的功能相关。(3)Cl-、Na+、SO42- 积累于叶片,含量远大于K+、Mg2+、Ca2+ ,Cl- 和Na+ 可能相伴向上运输,K+、Ca2+、Mg2+ 在根、茎、叶保持基本不变的比例。(4)囊果碱蓬属于SO4 -Cl 盐积累植物,而背景土壤为Cl-SO4 型盐土。  相似文献   
95.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12,(9):1033-1040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相似文献   
96.
???ú????????????????????????????????2001??3??~2006??7????????????????Satoβ????????????????????????????????β??????(20 s??30 s??40 s)??QC?,????????QC????????????? 35.8 f 0.95??46.0 f 0.94 ??59.4 f 0.93 ??Q0?????????????????????????????????????????????,?о?????Q0???????????QC????????????????????????????????  相似文献   
97.
人类世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远程耦合框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生了一系列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远程耦合(Telecoupling,社会、经济、环境的远距离相互作用)科学概念和综合框架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为更好促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推广,本文系统解析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厘清各组成部分的定义和功能,梳理了框架的应用现状;通过对3个中国典型案例的阐释,展示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使用方法、结果分析及由此得出的科学意义和政策价值;最后描述了远程耦合综合框架使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远程耦合综合框架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以跨国家、跨地区、多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多个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的相互作用,揭示隐藏的远距离地理空间作用的科学价值,服务于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全球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基于1982-2009 年间的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生态实测数据,利用遥感生产力模型(CASA模型) 估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分别从地带属性(自然地带、海拔高程、经纬度)、流域、行政区域(县级) 等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1982 年以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1982-2009 年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年均总NPP为177.2×1012 gC·yr-1,单位面积年均植被NPP为120.8 gC·m-2yr-1;② 研究时段内,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年均NPP 在112.6~129.9 gC·m-2yr-1 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增幅为13.3%;NPP 增加的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32.56%、减少的占5.55%;③ 青藏高原多数自然地带内的NPP呈增加趋势,仅阿里山地半荒漠、荒漠地带NPP呈轻微减低趋势,其中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草原地带的NPP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高寒荒漠地带;年均NPP增加面积比随着海拔升高呈现"升高—稳定—降低"的特点,而降低面积比则呈现"降低—稳定—升高"的特征;④ 各主要流域草地年均植被NPP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黄河流域增长趋势显著且增幅最大。植被NPP和盖度及生长季时空变化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改善局部恶化。  相似文献   
99.
高光谱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高效存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高光谱数据的特点 ,结合数据库系统开发实践 ,提出了高光谱数据集 ,包括图像、光谱、属性等 ,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储规范。结合ORACLE数据平台 ,提出了 3种高光谱数据的存储模式 ,并结合应用实例进行对比 ,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0.
基于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伽利略”计划是欧盟为了打破美国的GPS在卫星导航定位这一领域的垄断而启动的迄今为止欧洲将要开发的最重要的航天计划。该计划可谓“一波三折”,搁浅时间长达14个月。尽管如此,无论从技术角度、经济角度,还是从战略角度出发,该计划都是值得研究的。文章重点围绕“伽利略”系统的体系结构、特点及该计划的重大意义展开论述,同时,就计划进展和搁浅原因等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