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内蒙古额济纳旗道噶地区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见含Au石英脉出露。通过对该地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统计研究区各地层Cu、Ag、Au、Pb、Zn、Sb、Mo、Ni、Co、W、As、Sb等微量元素含量基础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元素间相关关系。在研究区圈定出61处单元素异常区,其中Au元素异常8处。根据地球化学异常分类规范,综合考虑地球化学异常的规模、形态、异常的强度、分带性、异常元素的组合及异常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在单元素异常的基础上圈定出乙类综合异常区2个(Ⅰ号、Ⅱ号综合异常区),丙类综合异常区1个(Ⅲ号综合异常区)。在对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圈定出3个找矿靶区,并进行地表工程验证,为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2.
山东龙口市大磨曲家金矿区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招平成矿带北端。矿床矿化类型为含金蚀变岩型,矿床经历了热液和表生 2 个成矿期及 5 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等。通过对 302 号脉坑道及钻孔岩心原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矿体前缘指示元素组合为 Hg-- As--Sb,近矿或矿体指示元素组合为 Au--Ag--Cu--Pb--Zn,矿体尾晕指示元素组合为 Bi--Co--Ni; 据此,建立了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为一大型矽卡岩型矿床。成矿作用分为两期5个阶段,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表明:Ⅰ-1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VL型)、富气相包裹体(LV型)及含Na 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L型)。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375.4℃~479.8℃,盐度为10.73%~13.73%Na Cleqv;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415.2℃~458.4℃,盐度为5.32%~7.67%Na Cleqv;S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434.6℃~497.5℃,盐度为42.15%~45.25%Na Cleqv。Ⅰ-1阶段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的不混溶Na Cl--H2O体系热液。Ⅰ--2阶段发育VL型和LV型两类包裹体,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02.3℃~345.7℃,盐度为5.17%~11.22%Na Cleqv;LV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65.7℃~381.9℃,盐度1.98%~5.01%Na Cleqv。Ⅰ--2阶段流体性质为中温、中等盐度的不均匀Na Cl--H2O体系热液。Ⅱ--2阶段(主成矿阶段)主要发育V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于165.9℃~258.7℃,盐度为0.83%~5.62%Na Cleqv,说明流体性质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均一Na Cl--H2O体系热液。在流体由中--高温、高盐度不均匀Na Cl--H2O体系向中--低温、低盐度的均一Na Cl--H2O体系热液演化的过程中,金属元素逐渐富集并最终形成矿床。包裹体中碳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证明早期流体来源以岩浆水为主,并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而晚期流体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4.
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是近年来在区内发现的首例中型钨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产于二叠纪花岗岩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沉积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钨矿化与矿区花岗质岩石有明显的空间关系。然而,与钨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成因尚不清楚。本文对矿区出露的与矿化关系密切的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3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82.3±3.2Ma、284.3±2.2Ma和284.8±2.3Ma,属早二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成矿年龄一致。所有岩石具有高硅(Si O_2=73.6%~78.3%)、富碱(K_2O+Na_2O=5.15%~9.62%)富钾(K_2O/Na_2O> 1.1)、贫钙(Ca O=0.19%~0.75%)和钛(Ti O_2=0.04%~0.24%)、弱过铝-强过铝质(A/CNK=1.01~1.39)特征。这些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较大(变化于20.3×10-6~328×10-6),但二云母花岗岩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La/Yb)N=0.96~2.06)、Eu强烈负异常(δEu=0.07~0.41)的深"V"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显示轻稀土略富集((La/Yb)N分别为2.8~5.5和4.8~7.4)且Eu负异常(δEu=0.33~0.39和0.34~0.63)明显的右倾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所有样品均显示相对富集Rb、Th、U、Pb元素和相对亏损Nb、Ti、P、Sr、Ba元素,但二云母花岗岩中W含量(4.6×10-6~9.4×10-6)相对低于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中W含量(分别为15.1×10-6~168×10-6和8.4×10-6~16.0×10-6)。所有样品的锆石具有正的高εHf(t)值(+3.8~+11)和相对年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Hf的tDM2为0.60~1.0Ga)。以上特征说明,这些岩石属高钾钙碱性分异I-A过渡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这些岩体是二叠纪时期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两个独立岩浆事件的产物,母岩浆均来源于新生地壳熔体与幔源岩浆,经过高度分异演化后结晶形成矿区岩石。花岗质岩浆活动为巴斯铁列克钨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岩浆演化过程(结晶分异与熔体-流体作用)对成矿元素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岭铅锌矿是内蒙古东南部的大型代表性矿床之一.目前,对该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性质及演化问题尚缺乏系统研究.对其展开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矽卡岩期Ⅰ阶段石榴石中发育含NaCl子矿物三相(SL)、气相-富气相(LV)及气液两相(VL)3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Ⅱ阶段中石英颗粒主要发育LV和VL两种类型原生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的不均匀NaCl-H2O体系热液,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沸腾作用而导致铅、锌、铜等有用元素沉淀富集.石英-硫化物期Ⅲ→Ⅵ阶段中矿物均主要发育较单一的VL型包裹体,其中Ⅲ阶段热液均一温度较矽卡岩期明显降低,而盐度没有明显变化;Ⅳ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明显增高、盐度明显降低,反映了有新的高温、低盐度体系热液的加入;而Ⅴ→Ⅵ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及盐度逐渐降低,体现了一种不断与外来天水混合的演变趋势;整体上看,石英-硫化物期流体为简单的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流体包裹体C、H、O同位素研究表明,红岭矿床矽卡岩期Ⅱ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源自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晚阶段逐渐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成矿物质具深源特点.   相似文献   
16.
红岭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产于燕山晚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大石寨组的外接触带上,受NE向断裂控制。本文对红岭矿区及其外围主要岩浆岩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系统的LA-ICP-MS锆石定年结果表明:红岭矿区与矿化关系密切的乌兰坝岩体中浅褐黄色花岗斑岩、中粗粒花岗岩、灰褐色斑状花岗岩及深部钻孔揭露的细粒花岗岩测试结果分别为136.70±0.85Ma、144.1±1.5Ma、139.7±1.1Ma和144.82±0.81Ma,显示出由多阶段岩浆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的特征;乌兰楚鲁特岩体中浅褐灰色斑状花岗岩、含斑细粒花岗岩测年结果为141.9±1.2Ma、139.83±0.82Ma。根据锆石UPb测年的结果,得出两个岩体为同一次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的结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花岗岩类富SiO_2(75.50%~76.14%)、K_2O(4.38%~5.19%),贫Al_2O_3(12.25%~13.08%)、Ba(26.6×10~(-6)~164×10~(-6))、Sr(4.74×10~(-6)~46.0×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轻稀土富集型,具明显铕负异常,δEu值为0.44~0.80,富集高场强元素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显示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属性,表明其形成于伸展构造体系的造山后环境。本文根据对矿区及外围侵入岩年代学研究,结合矿区地质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构造演化史概括为:古亚洲洋双向俯冲可能延续到晚石炭世;约从二叠纪开始,该区进入了碰撞造山阶段;中三叠世-二叠纪的构造岩浆事件与碰撞造山后陆壳加厚和拆沉作用有关,同时标志着中亚造山带演化的终止;170~230Ma为该区构造活动的平静期;进入侏罗纪-早白垩世(120~170Ma),该区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活动的远程影响;120Ma~今,鲜有关于岩体年龄的报道,据此我们认为该区域并未受到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强烈影响;并得出红岭铅锌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碰撞造山后陆壳伸展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维拉斯托铅锌矿床发育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成矿带内。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以及碱性花岗岩等;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属典型的热液脉型矿床。矿床的热液期可划分为3个阶段:Ⅰ石英-毒砂-黄铁矿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Ⅲ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维拉斯托矿床矿石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CH_4以及含CH_4-CO_2的包裹体。Ⅰ阶段3种类型包裹体均发育,Ⅱ阶段以气液两相和含CH_4-CO_2的包裹体为主,Ⅲ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43.1℃~398.5℃,盐度为4.8%~12%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为190.0℃~331.1℃,盐度为3.5%~9.1%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范围为180.0℃~240.0℃,盐度范围为3.7%~6.7%NaCleqv,显示成矿流体具有中温、低盐度和低密度的特点;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_2、CH_4和H_2O。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特征;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深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发生混合,导致矿物质在近东西向的"S"型压扭性断裂中沉淀并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