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87篇 |
免费 | 1969篇 |
国内免费 | 18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5篇 |
大气科学 | 1179篇 |
地球物理 | 1473篇 |
地质学 | 5283篇 |
海洋学 | 1208篇 |
天文学 | 151篇 |
综合类 | 644篇 |
自然地理 | 11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241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355篇 |
2020年 | 295篇 |
2019年 | 338篇 |
2018年 | 346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307篇 |
2014年 | 460篇 |
2013年 | 384篇 |
2012年 | 354篇 |
2011年 | 360篇 |
2010年 | 379篇 |
2009年 | 366篇 |
2008年 | 396篇 |
2007年 | 415篇 |
2006年 | 400篇 |
2005年 | 435篇 |
2004年 | 355篇 |
2003年 | 367篇 |
2002年 | 269篇 |
2001年 | 249篇 |
2000年 | 302篇 |
1999年 | 345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54篇 |
1995年 | 320篇 |
1994年 | 313篇 |
1993年 | 277篇 |
1992年 | 278篇 |
1991年 | 280篇 |
1990年 | 225篇 |
1989年 | 195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98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64年 | 7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22篇 |
1957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中国湖泊近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湖泊面积辽阔,资源丰富.研究湖泊近代沉积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对陆相石油成因和油气资源开发,“将今论古”建立古地貌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油气化探异常的形成机制和生油研究的有关理论,对中国第四纪不同类型的湖泊沉积物,进行了生油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2.
本文主要介绍了WLR—5型水位计的记录数据、水位计算公式及有关各参量的观测计算;在进行水位计算时,本文提出了重力加速度要进行纬度订正;并列举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63.
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分析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评价传统生态旅游概念的局限性,提出从旅游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理解生态旅游概念,论述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整个稍许工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4.
65.
石油是海洋水域污染物中的主要毒物,对海洋生物危害很大。因此,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油污染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石油在海洋环境中有三种存在形式:(1)漂浮在海面的油膜;(2)溶解分散态,包括溶解和乳化状态;(3)凝聚态的残余物,包括海面漂浮的焦油球以及在沉积物中的残余物。 相似文献
66.
1997年4月,国家海洋局在青岛主持召开了“曼德利”号沉船污染损害评价研究成果鉴定会,与会代表和专家对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管区运用海洋科学技术对“曼德利”号轮沉船污染调查取证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巴拿马籍“曼德利”号轮船于1992年10月3日在我国渤海中南部沉没,并造成溢油污染 相似文献
67.
我国应变固体潮观测及其长时间序列的调和分析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应变固体潮观测的现状,计算并给出了1988年以来我国实际应变固体潮长时间序列的调和分析结果,从资料分析的角度对我国十年来的应变固体潮观测进行了小结。 相似文献
68.
69.
70.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大巴山前陆西段发育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清楚地记录了自身构造演化历史,为查明大巴山前陆构造体制转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野外褶皱形态分析,结合层面和断层面滑动矢量的观测,获得大巴山前陆西段中生代主要的两期挤压构造应力场,即早期(T3—J1)的构造应力场以近南北向挤压为主,大巴山地区受其控制,发生近东西向展布褶皱变形,这期构造变形与印支运动有关;晚期,即J3—K1期间,大巴山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变,本区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挤压转变为近东西向强烈挤压,大巴山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大巴山推覆构造带以断裂活动为主,镇巴—城口—房县断裂带强烈向大巴山前陆逆掩。而大巴山前陆则以强烈的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变形为主,早期近东西向褶皱遭受强烈改造,形成大巴山前陆西段较为典型的横跨叠加褶皱构造。这期构造变形是燕山运动早期活动的结果。大巴山叠加变形的研究不仅为研究中国盆—山系统变形特征提供了具体例证,而且对大巴山前陆油气勘探起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