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同润湿性砂岩孔隙度与含油饱和度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了济阳坳陷、东濮坳陷及吐哈盆地1172个含油砂岩样品的润湿性、孔隙度以及最大含油饱和度,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润湿性砂岩孔隙度与最大含油饱和度大致存在线性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22.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已经历了30余年,勘探发现的油气田主要以构造型油气藏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寻找非构造的隐蔽圈闭油气藏以改变莺-琼盆地油气勘探的被动局面显得日益重要。根据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将莺-琼盆地隐蔽圈闭划分为低位盆底扇型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型圈闭、浊积砂岩型圈闭、地层超覆型圈闭、古水道型圈闭、三角洲前缘砂体型圈闭。南海北部莺-琼盆地具备形成隐蔽圈闭油气藏的有利条件:莺-琼盆地有丰富的烃源基础;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以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为主;另外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而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面,与之相适应地产生了多种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 相似文献
23.
贺兰山中卫探区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2002年8月登记的勘探新区,迄今为止,探区内还没有钻井资料,总体的勘探程度非常低。为研究中卫探区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对探区以北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露头区暗色泥岩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泥质岩的有机碳含量为3.03%,总烃含量0.0025%;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类型指数-72.5,属Ⅲ型干酪根;Ro值为0.93%,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与探区以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相比较,汝箕沟地区上三叠统泥质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较高,成熟度好,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晚三叠世时期,中卫探区和汝箕沟地区同属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中卫探区更靠近湖盆中心,为更有利的生烃沉积相带。中卫探区上三叠统烃源岩应具有较好的生气能力,应以该套烃源岩为基础,加强中卫探区内天然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24.
25.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首先从岩石导电的物理机理角度考虑,把岩石孔隙等效为串联和并联2种组分,即等效岩石组分理论,然后根据流体渗流和电流传输的相似性,引入了有效流动孔隙度概念,提出了利用地层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对我国西部某油田低渗透储层岩心进行了岩石物理实验分析及三维数字岩心重建,并利用新方法计算了低渗透储层岩心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计算渗透率与实验室岩心测量渗透率符合性很好,精度优于核磁共振Coates模型,这对利用测井资料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的渗透率,首先从岩石导电的物理机理角度考虑,把岩石孔隙等效为串联和并联2种组分,即等效岩石组分理论,然后根据流体渗流和电流传输的相似性,引入了有效流动孔隙度概念,提出了利用地层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和孔隙度计算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对我国西部某油田低渗透储层岩心进行了岩石物理实验分析及三维数字岩心重建,并利用新方法计算了低渗透储层岩心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计算渗透率与实验室岩心测量渗透率符合性很好,精度优于核磁共振Coates模型,这对利用测井资料更精确地预测低渗透储层渗透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国内外所采用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方法,主要基于降石油运移的阻力来实现,目前研究较多的有3种:化学法、热力法和混相法,新兴的方法有微生物法和地震法等,其中电渗法和声波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应是各种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和结合,另外,从油气成藏机理角度开发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可能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有展望导致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8.
决策支持系统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和模型技术,辅助决策者解决决策问题的人机交互系统。根据源岩与油气藏的空间组合关系建立模型,将盆地与油气藏模拟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相结合建立资源评价系统,能将盆地模拟技术与地质描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避免纯正演模拟带来的偏差。 相似文献
29.
有机储集空间是页岩的重要储集类型, 但对处于生油窗内的湖相页岩是否发育有机储集空间却缺少研究.系统采集处于生油窗范围内不同演化程度的湖相页岩样品, 利用氩离子抛光样品制备技术, 分别使用Quanta200扫描电镜及EDAX能谱仪联机和JSM-6700f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湖相页岩进行微观特征观察和岩石组分分析, 背散射图像和二次电子图像均显示, 页岩内大量发育呈暗色条带状的有机质-粘土-碳酸盐和有机质-粘土-硫酸盐混合体.该混合体内极易发育孔隙, 从2 500~4 000 m, 该类孔隙连续分布, 当埋深小于3 600 m时, 这类孔隙的尺度一般为微米级, 但随着演化程度增高纳米孔隙增加, 并且呈密集分布.混合体内孔隙的发育分别与页岩含油饱和度迅速增高及游离有机酸含量的增加同步, 该类孔隙的发育不仅仅取决于生烃作用, 它的形成是生烃转化和有机酸溶蚀共同作用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 在生油窗范围内湖相页岩中, 有机质与无机矿物作为整体共同演化且相互作用, 在生烃与溶蚀叠合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有机质-矿物混合体内储集空间, 该储集类型对陆相页岩油气赋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