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4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632篇
测绘学   308篇
大气科学   315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1784篇
海洋学   330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28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13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80年代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 ,但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 ,探讨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 ,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2.
The Chinese Zhongshan Station in Antarctica and the stations in Svalbard (Auroral station at Longyearbyen and NP station at Ny lesund) are closely magnetic conjugate. All of them are equipped similar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dealing with upper atmospheric physics. Therefore, there is a good reason to conduct a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between China and Norway to do the inter hemispheric comparisons of geo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polar regions. It will mak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pled magnetosphere ionsphere system. The scientific a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oject are: to experimentally verify the modeled complicated conju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ngshan Station in the Antarctic and Svalbard in the Arctic. To derive knowledge from the conjugate characteristics of auroral formations, ionospheric features and space plasma waves in the polar regions, which in turn will lead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coupling processes. The proposed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 and the manners of 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are sugges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53.
我国部分市郊农田的重金属污染与防治途径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分析了我国部分主要城市农田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以了解土壤中与农作物中重金属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趋势及造成污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大城市的农田土壤及农作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北方地区的土壤及农作物受重金属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南方。重金属在农作物与土壤中的含量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已污染的土壤,可采用农业工程措施、生物修复法和施用改良剂等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54.
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地质调查,在尼玛县西部拉舍—岷千日一带发现一套基性—中性—酸性—酸碱性火山岩岩石组合,其时代属古新世—始新世,新创建美苏组。描述了该组的分布、岩性、岩相、古生物及同位素年代特征,讨论了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5.
Cu-Mo-Pb-ZnVAg-Au成矿系统是最常见的热液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其成矿作用通常表现为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在一定的范围内共生组合,构成成矿系列,并具有较好的分带性。成矿系统的形成多与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是同一成矿流体体系随时间演化或不同成矿流体体系在同一空间叠加的产物。该成矿系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成矿作用的动力学和矿产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6.
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驱龙铜矿发育多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成矿元素Cu、Mo、(Ag)异常强、规模大,异常与矿化区一致;伴生元素Au、Bi、Pb、As、Sb、Hg异常在Cu、Mo异常边部并套合产出的B Co、Ni Mn Zn的异常主要分布铜钼矿化带外侧.Na2O在矿化区显示负异常,K2O为正异常.从异常元素组合、水平分带性和贫Na2O、富K2O的成矿环境表明,矿床属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并受到了强烈的剥蚀.  相似文献   
57.
对河北省峰峰矿区通二井田煤系地层砂岩中石英光轴的组构特征进行了显微镜下的观察分析。实测的12个岩组图均呈大圆环带状,表现为多组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并以单斜对称组构为主体,具有一个对称面和垂直对称面的1个二次轴,以该轴两两对称的极密区和次极密区有2对或2对以上,表明研究区发生过不容忽视的旋转或剪切运动,它们的构造变形史可能具有多次活动性,并伴随有地温上升的过程。根据水平相岩组图所做的主应力轨迹图显示F56断层是形成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和集贤村构造区的内部边界条件,并表明通二井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北部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向南逐渐转为东西向;最小主压应力方向在集贤村构造区以北东向为主,在中南部张家庄向斜构造区则以近南北向为主。  相似文献   
58.
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的复氧方式及效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复氧是困扰人工快渗、构造湿地等污水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已久的问题。国际上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进行系统复氧,一是设置通气管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再一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对系统内部进行复氧。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条件有明显改善,而小水力负荷周期的工作方式对系统的复氧更为有效。通气管的设置通常与间歇性布水工作方式相结合,其效果通常要明显好于单纯采用干湿交替的工作方式。植物根系对系统的复氧,常因植物不同类型面具有不同的氧传输能力,植物根茎所能到达的范围往往决定了系统有效处理部位的大小。  相似文献   
59.
梯度法在水文地质参数估值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地下水的抽水试验求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储水系数时,传统的计算方法是配线法和直线图解法。这两种方法比较繁琐,且人为误差较大。本文运用数学模型的最优化方法即梯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了水文地质参数的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能消除人为误差,准确反映含水层的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60.
斜长角闪岩弹性和流变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浙江陈蔡地区的天然斜长角闪岩在高温高压下进行了弹性波速和流变性质的实验研究.波速实验发现, 细粒和中粒斜长角闪岩的纵波波速沿线理方向(X)的传播快于沿面理法向(Z)的传播;在800或600 MPa及550℃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细粒和中粒斜长角闪岩的波速各向异性仍较高, 分别约为7.83%和9.77%,其平均纵波波速约为6.77和6.64 km/s.在高准静水压力作用下,当温度升至750℃之后,不同方向上传播的岩石波速都开始大幅度下降. 高固定围压和低固定应变速率(500 MPa,1×10-4/s) 的三轴流变实验发现, 细粒斜长角闪岩的变形随温度的升高经历了脆性破裂(<650℃)、半脆性破裂、碎裂流动直至塑性变形(>800℃)这样一个基本过程. 韧性变形域内流变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且在750~800℃间强度急剧下降. 对两类实验前、后的样品进行显微和探针分析, 认为脱水熔融是引起波速和强度在高压(静水压、围压)、750℃之后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