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内蒙古额济纳盆地小狐山剖面沉积物中酸溶组分稀土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指标、分布模式的分析,讨论了剖面中稀土元素指标δCe-ΣREE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剖面沉积物酸溶组分中稀土元素丰度均值为7.24μg/g(不包括Y),其中LREE含量占稀土总量的88.67%; 且各层的稀土分布模式均为轻稀土适度富集缓右倾斜型、Eu呈负异常模式,但各相位地层的LREE富集程度与分配模式存在差异。由于小狐山剖面中沉积地层的自身岩性、沉积粒径、矿物结构组成以及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均可能会引起REE分异。因此,通过δCe-ΣREE图并结合三次回归曲线,可以很好地将不同沉积相得物质有效的区分开来。小狐山剖面除极少数的几个样品(水下沉积砂)之外,其余的均落在三次多项式回归曲线上部; 而风成砂层则几乎全部落在回归曲线之下; 此外,对于风沙-河流作用下的混合样品也有较好识别,河流过渡相的样品则分布在曲线上或与之相邻近。此研究结果得到了柴达木贝壳堤沉积物的REE数据的验证,运用此方法可以为直观的判别剖面中的不同沉积相,并为定量化划分地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及垂直气候带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气候特征,森林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定位预测研究,对祁连山北坡中部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气象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气候指标和生物学原理,将祁连山林区按不同海拔高度划分为:1.山地荒漠草原气候带;2.山地草原气候带;3.山地森林草原气候带;4.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5.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气候带;进而提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山地气候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3.
蒲阳  韩悦  张虎才  常凤琴 《第四纪研究》2021,41(4):1000-1011

通过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鄂陵湖35cm长的沉积物岩芯(NR-1)中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碳氮比值(Corg/Ntot)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和总氮同位素(δ15Ntot)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并结合青海地区文献资料记载的人口数量变化以及高原湖泊水位记录,对研究区近1500a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近两百多年以来鄂陵湖沉积物中TOC和TN指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与青海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表明近代人类活动已经对青藏高原最大淡水湖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沉积物中δ13Corg值变化与青海湖水文环境重建指标具有可比性,说明高原大型淡水湖泊沉积物δ13Corg值可指示湖泊水位波动;此外δ15Ntot值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已有的古温度记录总体一致,推测鄂陵湖沉积物δ15Ntot值可能响应了湖泊水体营养状态的变化,间接指示了湖泊夏季表层水温的波动。本研究为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现代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及其同位素指标的解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4.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对积雪消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研究祁连山植被对积雪消融的影响, 利用人工调查积雪深度逐日变化量和积雪盖度变化, 并结合空气雪面感热通量(SH)观测, 对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站排露沟流域海拔2 600~2 700 m青海云杉林、灌丛林、林缘、阳坡草地在2003-2007年的积雪消融进行了研究, 每年的观测从10月降雪开始到翌年5月积雪消融完结束, 共获取数据134 400个. 结果表明: 当SH<0时, 积雪消融停止;当SH>0时, 积雪消融开始;植被可以减缓积雪消融速率, 有植被的地方消融速率减慢, 反之则加快;不同植被消融速率大小顺序为草地>林缘>灌木林>乔木林;同一植被、不同坡向消融速率不同, 半阳坡云杉林>半阴坡云杉林>阴坡云杉林. 积雪含水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大, 1月融化积雪占整个积雪的5%, 2月增大到28%, 大量积雪在3月消融, 占55%. 从坡位看, 下坡消融速率最大;在一个垂直带上, 低海拔消融速率大于高海拔. 温度是影响积雪消融的主要因子, 积雪消融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反之则减小.  相似文献   
25.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柴达木察尔汗盐湖贝壳堤剖面沉积物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的对比,结合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多种粒度参数分析,详细讨论了研究剖面形成过程中物质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所反映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特征指示了湖泊水位的相对变化。在距今约38.2 ka BP(14-C年代,未校正。下同)左右,沉积记录指示古湖泊的范围和水位已达到剖面位置,之后湖泊继续扩张、水位波动上升;在距今约35.5 ka BP,粒径有一突然变细又变粗的过程,可能为一次较快速的湖面波动;在距今约35.5 ~ 33.3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粗,碳酸盐含量和磁化率值低,揭示湖泊水位较低。距今约33.3 ~ 27.1 ka BP之间,沉积物颗粒较细,碳酸盐含量较前一阶段高,表明此阶段湖泊水位相对较深,但粒度、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也记录了三次较明显的湖泊快速但短暂的退缩过程;在距今约29.7~28.3 ka BP,沉积物颗粒最细,指示了此时期可能为湖泊水位最高期。从距今约27.1 ka BP开始,沉积积物颗粒明显变粗,揭示湖泊进入到退缩期,距今约18.1 ka BP,粒度指标的变化和上层的盐壳指示湖泊进入快速盐化阶段,之后湖泊退出剖面所在的位置,此后研究区湖泊水位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相似文献   
26.
板缘构造作用对泉州—汕头地震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东南沿海断块隆起区长乐—沼安断裂带(简称长沼带,下同)南段的泉州—汕头地震带(简称泉汕带,下同)是华南地区仅次于台湾的强烈地震活动带.自九世纪有地震记载以来,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1604年的泉州近海地震,1600年和1918年的南澳地震,震级均大于7级.按6级以上地震统计,截止1976年,泉汕带已释放的地震总能量大于台湾西带.一、东海、南海、台湾海峡近代构造运动对泉汕带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及邻近海域的近代构造运动以断块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27.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理环境演化既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自己形成演化的特点,还以纵向岭谷地貌、水系形成演化等影响本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江并流区经历了古新世中新世地表夷平准平原阶段,中新世末第四纪初的岭盆谷形成发展阶段(高原发育期),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现代水系峡谷、纵向岭谷和垂向气候形成等几个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今西南纵向岭谷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通道阻隔效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28.
张虎  林婷 《福建地理》2006,21(2):36-38
随着福州东扩南移的城市发展策略的推行,琅岐岛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经济地理位置日显重要,对其开发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了琅岐岛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基础上,指出琅岐经济发展的合理定位,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为琅岐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29.
华南沿海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比较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沿海地区,发育3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的断裂规模最大,地表迹象最明显;以北东东~东西向断裂切割最深,发育历史最长;而以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的新生性和近期活动性最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组断裂构造的特征,在宏观表征和显微构造特点方面都有表现,说明各组断裂都有各自类同的形成、发育过程,并受控于类似的构造力源,它们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壳运动的演变史  相似文献   
30.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