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大型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对全球海陆物质循环和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化学风化指数,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目前对化学风化强度的定量刻画以及化学风化控制因素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以长江和珠江流域盆地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为例,利用化学蚀变指数(CIA)和帕克风化指数(WIP)定量刻画了化学风化强度,利用趋势面分析完成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同时基于空间相关分析完成了化学风化强度同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获得了以下结果:(1)长江流域CIA平均值为72.9,WIP平均值为34.2,指示中等强度风化;珠江流域CIA平均值为93.8,WIP平均值为6.4,指示强风化。(2)趋势面分析显示化学风化强度存在由北向南逐渐增强的趋势。局部地区的CIA和WIP异常值与该地区较高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相吻合。(3)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化学风化同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研究区内CIA和WIP同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综上,认为CIA和WIP可以作为定量刻画流域盆地化学风化强度的指标,趋势面分析较好地刻画了区域及局部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2.
张苗苗 《测绘学报》2017,46(4):535-535
正超导重力仪台站的背景噪声水平是评价观测数据质量和台站观测环境优良水平的一个关键指标,可以为台站选址、仪器校正以及观测数据用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潜力评估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依据。另一方面,超导重力仪可以探测到许多微弱的地球动力学信号,有些信号甚至"藏"于背景噪声中,对这些信号的检测和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各种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超导重力仪台站背景噪声水平的评估方法,基于该  相似文献   
23.
地球化学综合方法找矿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类测量在铅锌找矿中的基本原理、烃类及吸附相态汞的几种常见异常模式。贵港庆丰-平旺石旺锌矿丰已知区的试验以及几个未知区的评价验证结果表明,使用烃类测量的吸附相态汞测量等综合气体地球化学方法结合相态分析技术。在区域化探异常评价和找矿勘探中是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24.
油气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渤海和北黄海为研究海域,于2011年6月对其海水中4种常见的挥发性卤代烃(VHCs)的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海水中CHBrCl2、CH3CCl3、C2HCl3和C2Cl4的浓度分别为5.33(0.66~12.65)、17.51(0.28~69.52)、12.33(3.44~34.91)和5.20(2.12~8.88)pmol.L-1,北黄海表层海水中4种VHCs的浓度分别为5.19(0.50~56.74)、11.12(2.73~22.32)、17.22(0.57~34.10)和7.90(2.59~26.82)pmol.L-1。由于生物生产、人为输入、陆地径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VHCs的浓度在水平方向上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在垂直方向上,VHCs在表层和底层浓度较高,中层浓度较低。周日变化研究表明,由于受到阴雨天天气变化的影响,VHCs在傍晚和深夜浓度较大,中午浓度较低。采用Liss和Salter双层模型,估算了CHBrCl2、C2HCl3和C2Cl43种VHCs的海-气通量,在渤海其通量分别为35.06(0.90~108.72)、68.10(1.87~223.43)、26.15(0.25~110.76)nmol.m-2.d-1,在北黄海分别为34.50(-0.10~317.95)、36.70(0.06~162.3)、19.92(0.22~117.92)nmol.m-2.d-1,结果表明该海域在调查期间是大气CHBrCl2、C2HCl3和C2Cl4的源。  相似文献   
26.
利用1960-2018年83个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资料对黑龙江省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8年黑龙江省累计发生冰雹6228站次,其中1972年的全年累计降雹次数最多(为230站次),2008年最少(为27站次)。降雹次数的增长速度从5月初开始迅速增加,到9月底趋于平稳,其中7月中旬到8月下旬增长缓慢。全年的冰雹次数共出现三个峰值和两个波谷。黑龙江省初雹日发生在3月下旬-4月下旬,终雹日出现在9月中旬-11月下旬。冰雹主要发生在5-9月(约为91%),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冰雹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山地及其迎风坡降雹机会较多,其次是江、河沿岸地带,平原区相对很少。  相似文献   
27.
文章选取印尼苏拉威西岛Kolonodale红土型镍矿区为研究区,对201个浅井剖面共采取3 161件风化壳样品,进行了w(Ni)值的测试,以揭示超基性岩红土风化壳中Ni的表生富集规律及矿化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平面上,矿区内风化壳的w(Ni)平均值的高低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斜坡带、坡脚堆积带的风化壳为含镍高值区,其w(Ni)值为0.8%~1.8%;山顶平台区、山脊的风化壳为含镍低值区,其w(Ni)值为0.7%~1.4%。在垂向上,风化产物的w(Ni)值的高低与取样深度及样品属性密切相关。w(Ni)值随着红土带→腐岩带→基岩带的变化出现低值(0.85%~1.55%)→高值(1.15%~4.75%)→低值(≤0.55%)的波动变化规律。矿层的产状(分布、深度、厚度)与风化壳产状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矿区内的低品位矿层〔1.5%≤w(Ni)≤2.0%〕和高品位矿层〔w(Ni)≥2.0%〕单独或组合发育,产出"正常型双层矿化"、"倒置型双层矿化"、"低品位单层矿化"、"高品位单层矿化"和"叠层矿化"等5种矿化结构类型。综合分析认为,富镁及中等程度蛇纹石化的超基性岩母岩、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是矿区内发育富镍红土风化壳的首要条件。吸附、离子交换以及次生沉淀等3种成矿作用的共同发育,导致了红土风化壳中Ni表生矿化的连续性、矿石类型的多样性及特高品位矿石的形成。矿床中矿化结构类型的多样化是区域构造背景、地形地貌、构造发育、水文条件等诸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指出,在今后的红土型镍矿床的找矿勘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类内、外生控矿因素对矿床发育的影响,总结矿区尺度的矿化结构规律,可有效地指导矿床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28.
福建省何宝山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宝山金矿床具有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重要特征.剪切断裂构造带对金矿化具有严格的控制作用.文章主要介绍在矿区开展的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预测工作,通过对该矿床进行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物探电法测量以及化探新方法测量,对何宝山金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为矿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9.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0.
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了北澳大利亚Mount Isa盆地古流体迁移及温度场的分布,特别评价了浮力对沉积喷发型SEDEX矿床成矿的作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浮力驱动的热液循环主要由断层深度及其与含水层的空间关系所控制.海水从一条断层向下迁移,然后沿着主要的含水层横向流动.在此过程中地热导致温度逐渐增高,最后在浮力作用下加热后的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从另外一条断层向上运动并喷发到海底.计算表明喷发到海底的热液温度范围在115~160℃之间,并在一百万年的时间内保持了2.6~4.1m·a-1的流速.这些条件在适当的化学圈闭环境下有利于形成Mount Isa规模的SEDEX矿床.因此,浮力是盆地范围热液循环的一个重要驱动机制,其强度之大足以形成类似于北澳大利亚Mount Isa规模的超巨型热液喷发型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