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140篇
地质学   608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实测剖面和路线地质填图剖面为基础,采用地层优势相 (亚相 )法和综合分析法首次系统地重建了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的岩相古地理。指出晚三叠世以海陆过渡相占主导地位,形成海退沉积旋回;由NE向SW依次出现三角洲相→滨岸相→滨浅海相带。中侏罗世浅海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带,呈NWW~SEE向展布,沉积中心应在中部偏西南侧,在J2 q期和J2 b期形成两次海侵高潮,总体组成两个由海侵→海退的沉积旋回。晚侏罗世海陆过渡相沉积较发育,从NE向SW依次发育三角洲相→潮坪相→台地相带,呈NW~SE向展布。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存在早晚差异 :早期为残留海背景下的台地边缘浅滩-局限台地相沉积,形成第三次海侵高潮;晚期全区迅速抬升,形成冲积扇~辫状河流相的磨拉石红色复陆屑沉积旋回及多物源供应格局。中生代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中央隆起带,次为东部高地及西部隆起区;在沉积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沉积物源有所差别,且地形总体保持了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972.
姥鲛烷、植烷立体异构体的色谱分离及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个源自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烃源岩的原油样品分别采自吐哈、大庆、塔里木和江汉油田,另有一样品采自南海SO177航次(TVG3)冷泉碳酸盐岩作对比用,它富含crocetane(2,6,11,15-Tetramethylhexadecane)和2,6,10,15,19-Pentamethylicosane(PMI)。用本分析条件120m的HP-5色谱柱可将植烷与植烷的立体异构体或与crocetane分离,分离度最高达O9,同时将姥鲛烷与meso-姥鲛烷分离。饱和烃样品中正构烷烃被络合后测定其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值,广33井样品在植烷混合峰处的δ^13C值为284‰(PDB),塔里木TZ一10井原油为339%o(PDB)。与采自南海冷泉碳酸盐岩中crocetane的色谱保留位置、质谱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值进行对比,推测crocetane可能有两种成园:一种与甲烷菌有关,另一种与植烷的成园相同,为植烷的立体异构体。同分异构体分离前后,4个原油的姥植Lh(Pr/Ph]变化均不大,因此,传统姥植Lh(Pr/Ph]参数的指示意义仍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73.
藏北羌塘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盆地沉积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蔚远江 《地学前缘》2000,7(4):470-476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位于唐古拉山南坡 ,大地构造位置处在羌塘盆地羌南坳陷 ,出露地层为中生界及新生界 ,缺失古生界地层。为评价该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 ,应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 ,通过碎屑岩颗粒成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生代的大地构造背景。首次提出该区中生代物源区应为碰撞造山带—前陆隆起区 ,具有增生基底特点 ;研究区所处的羌南坳陷总体为一拉张背景下的边缘前陆盆地 ,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974.
内蒙古正镶白旗碎斑熔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旗碎斑熔岩是一种特殊成因的火山岩,属太平洋岩系钙碱质系列火山岩。以富亲石微量元素为特征。稀土配分属铕亏损且轻稀土富集型。形成白旗碎斑熔岩的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深部,乃是上地幔与地壳共同混熔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5.
对维美组的沉积结构、构造、动物群生态特征、地层展布情况和放射虫硅质岩的产出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认为维美组与其南部的同期沉积门卡墩组顶部石英砂岩一样,同属典型的滨浅海沉积,晚侏罗世康马-隆子和北喜马拉雅地层分区为统一的滨浅海,不存在次深海—深海环境。层序地层分析表明,当时曾发生了陆架海退和陆架暴露事件,造成了大面积石英砂岩的沉积和相关的层序不整合界面。侏罗纪的沉积环境演化与古地理变迁说明,藏南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自形成以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多次活动、稳定,海侵、海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对INDEPTH Ⅱ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相似文献   
977.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78.
南款金多金属矿田位于太行山北段野狐-连巴岭-东团堡多金属成矿带上;控矿因素主要是阜平幔枝构造逐级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地层仅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基础和物理化学环境;燕山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岩株、岩脉及隐伏和半隐伏的岩枝、岩株的空间展布规律决定了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成矿元素的组合规律;断裂构造的类型和性质更是直接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形态、矿化类型等矿床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979.
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的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其中泥质岩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次为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粘土矿物,而砂岩粘土矿物兼有陆源碎屑成因和沉积成岩过程自生成因的特征;白垩系沉积时气候总体特征为干旱—半干旱,但局部时段发生干—湿气候波动而处于短暂的湿热气候环境;白垩系沉积物源富含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沉积物质主要自北、南、西向盆地内部搬运沉积;白垩系沉积和埋藏成岩过程中水介质整体上具有盐度较高,偏碱性,富K+、Fe2+、Mg2+的特点,且总体上盆地南部水介质中的这些指标都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980.
上扬子地区震旦系-早古生界黑色页岩的沉积和埋藏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扬子地区震旦(伊迪卡拉)系-早古生界黑色页岩是我国南方震旦纪-早古生代“下组合”海相地层中的“三大优质烃源岩”,并普遍认为系缺氧、滞流环境下的沉积.本文从“下组合”黑色页岩的沉积构造以及生物生态的角度,探讨其沉积环境和埋藏条件,认为其中不仅产出有丰富的浮游和游泳类型的生物,也产出有底栖类型的生物,表明黑色页岩沉积环境中的上层水体为充氧的(oxic)环境,而下层水体中含有一定量的氧,为贫氧(suboxic)或稀氧(dysoxic)环境.上层水体的充氧环境有利于丰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提供丰富的沉积有机质;而下层水体的贫氧或稀氧阻碍着沉积有机质的分解,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黑色页岩中的生物化石及其碎片均具有定向性排列等沉积构造,表明其沉积环境的下层水体中存在一定能量或周期性和间歇性的水动力条件,从而有助于水体中氧的扩散,维持底栖生物对氧的基本需求.黑色页岩沉积时为富含沉积水的泥质沉积物,随着富水泥质沉积物厚度的迅速加大,沉积水与水体中的氧交换减弱,沉积物内逐渐形成滞流还原的环境;而被埋藏的丰富生物遗体和排泄物等有机物质在腐烂和分解过程中促进了周围环境的还原性,导致有机物质得以保存而形成黑色的页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