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调查中三个航次所获得的长江口区悬浮体资料,进行了悬浮体浓度、成分的分析及运移通量的计算,得出长江口悬浮体浓度普遍高,向海递减,东经122°20′—123°00′是悬浮体浓度由高到低的转折带;悬浮体由可燃和不可燃两部分组成,石英、云母等碎屑矿物在长江口区富集,向海迅速减少;在口门附近有大量的凝聚体存在;悬浮体往东南输送入海,北港为悬浮体入海的主要通道,悬浮体在长江口区经历着悬浮—运移—沉积—再悬浮—再运移—再沉积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4.
本文综合了地质、地球物理等几方面的资料,认为华北北部现代地壳构造的非镜象关系、重力均衡异常与太平洋板块沿东北日本弧沟系的俯冲所造成的近东西向水平挤压有关。上新世以来东北日本弧沟系由马里亚纳型向智利型弧沟系的演化改变了华北——日本这一统一的动力学单元的边界的力学性质,是华北应力场演变的主要因素。印度板块在上新世以来与亚洲板块碰撞的增强,使亚洲板块向东蠕散,增加了对华北的西和西南边界的作用力,从而使华北构造应力场在数百万年内发生了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35.
根据地震构造类型、规模及大地震的强度和累积地震矩,将12个大震系划分为4个层次。在一个大震系中,累计的地震数为7—10次,最大地震的地震矩约为总地震矩的0.5左右。用分数维的概念对大震系中大震的频度和能量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对大震系内的地震的时间分布,可以用随机统计的方法给出其统计的规律。多数大震系的地震累计数N可近似地用时间t的指数函数表示:N=AeBt 相似文献
36.
37.
综合历史地震、地质信息,汾渭地震带存在平均重现周期2000年左右的M≥7级的强震系列.该强震系的强震在时间上是非平稳分布,具有丛集发震的特征.其累计频度N与时间t有近似的指数函数关系:(N=Ae~(Bt)(其中A=0.863,b=0.0018).将强震系的N—t关系和震级—频度关系相结合预测,从1980年起,未来85年(置信度98%)或未来183年(置信度95%)不会发生M≥7级强震.由非齐次泊松概率模型,未来50—100年汾渭地震带发生M≥7级强震的概率为3-6%.这较均匀油松模型的概率低得多. 相似文献
38.
台州湾系椒江口的口外海滨,呈喇叭型,其主要特征是发育了庞大的台州浅滩,水深不足2m的浅水区长达18km,并与其南北潮滩连成一体,无明显水道。根据1931、1970和1982年海图资料对比,清晰表明台州湾岸滩及浅水海域的动态过程。40年来(1931—1970)台州湾普遍发生淤积,年淤积量达2900万t,岸线向海推移速度南岸为19m/a,0、2、5m等深线均向海推移,以2、5m等深线外移最为迅速,最大可达100m/a,淤高最大达3.5cm/a,其南部速度大于北部。根据台州湾9个站夏季大、小潮水文泥沙测验资料分析,得出丰富的物质来源、高的悬沙浓度以及在台州湾存在逆时针方向环流是造成台州湾淤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
据青藏高原的构造背景、现代构造、地理、地貌及地震活动特征划分成如下三个分区:1.喜马拉雅;2.羌塘高原;3.柴达木盆地。本区存在着弧形地震线,NE和NW向地震线及NS向的中轴地震线,是地壳中上部脆性破裂及断裂粘滑运动的表现。对1897—1980年本区的强震活动进行了分幕,初步分析了各地震幕的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