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1.
昌宁-孟连结合带清平地区发育较为完整的蛇绿岩组合,主要由蚀变橄榄岩、蛇纹岩、枕状玄武岩、斜长角闪岩等构造单元组成。通过对该蛇绿混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的LA-ICP-MS U-Pb锆石年代学研究,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3.9±2.9Ma,436.7±2.4Ma,说明斜长角闪岩形成为早志留世。对锆石原位微区Hf同位素锆石分析获得ε_(Hf)(t)值为5.5~6.7,均值6.2。SiO_2含量为45.65%~50.71%,平均为48.02%,K_2O/Na_2O比值0.07~0.23,具有富钠贫钾的亚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_N=1.87~4.35,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0.80~1.26,总体无明显的Eu异常。微量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Ti和Zr具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反映俯冲带构造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有E-MORB的性质,经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样品均落入E-MORB区域,说明在早志留世昌宁-孟连洋存在俯冲消减的作用。(~(87)Sr/~(86)Sr)_t=0.704289~0.704742,(~(143)Nd/~(144)Nd)_t=0.512107~0.512172,ε_(Nd)(t)值在0.54~1.81,均值为0.99。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斜长角闪岩岩浆源区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EMII),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能受到昌宁-孟连洋俯冲沉积物析出流体的影响。Pb同位素特征显示具有Dupal异常特征,说明在昌宁-孟连结合带双江清平地区在早志留世存在与现今印度洋一致的Dupal异常地幔域,昌宁-孟连结合带在早志留世位于南半球,说明昌宁-孟连早志留世洋盆所处位置属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2.
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造就了横亘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喜马拉雅山脉的拔地而起成为印度洋暖湿气团北进青藏高原的屏障,加强了印度、孟加拉地区高强度的降水过程,导致经向河流的溯源和袭夺,并切穿喜马拉雅山主峰山脊逼近雅鲁藏布峡谷,举世瞩目的"大拐弯"就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溯源、袭夺雅鲁藏布江所致.如今,这些经向河流峡谷成为暖湿气流北移的通道.经研究认为,应用地质规律进行人工干预,有利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23.
会理—东川地区中元古代地层—构造格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福光  孙志明  张璋 《地质论评》2011,57(6):770-778
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认为中元古代( 1800~1650Ma)堆积了一套偏碱性细碧角斑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  相似文献   
24.
羌塘盆地变质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位于北羌塘的玛尔果茶卡发现了具有区域变质特点的副变质岩组合,岩性为含蓝晶石矽线石长英质片麻岩、含蓝晶石夕线石绢云母石英片岩。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这套岩石命名为前奥陶纪齐陇乌如岩组,呈断续出露的小型穹隆分布在中央隆起带北缘附近。笔者对片麻岩中的锆石进行了SHRIMP年龄分析,获得锆石年龄347~2827Ma。本文对不同年龄段所反映的构造热事件及其地质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5.
西藏那曲地区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 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彭智敏  耿全如  张璋  丛峰 《地质通报》2011,30(7):1050-1059
对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得出该流纹岩的时代为116.6Ma±0.81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的时代一致,属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说明该火山岩不属拉贡塘组,应不整合于拉贡塘组之上。流纹岩SiO2含量均值为71.01%,富集Rb、 Th元素,亏损P、Eu、Ti元素,εHf(t)值集中在-0.030~2.277之间,平均值为0.75,对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82~782Ma和1015~1175Ma,大于流纹岩的形成时代。流纹岩具同碰撞型火山岩的特征,不具传统岛弧环境的特征,构造环境可能存在两种可能: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已经结束,进入陆-陆碰撞阶段,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开始碰撞;班公湖-怒江洋还未完全关闭,残留洋与拉萨地块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下地壳不断加厚并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流纹岩。  相似文献   
26.
北冈底斯带日松花岗岩体的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日土县-拉梅拉山口一带的日松花岗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日松花岗岩体属钙碱性岩类型,绝大多数样品含透辉石标准分子。富集Rb、Pb、Th等而亏损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Nb、Ta、Ti等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呈现出右倾缓倾斜型的特征,且存在较为明显的负Eu异常。与前人研究确定岩体的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不同,本文认为岩体的侵位时代主要为白垩纪,可分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两期。获得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LA-ICP MS锆石U-Pb年龄为108.4±2.1Ma(MSWD=2.4,n=18),结合锆石稀土元素特征、岩浆振荡环带特征(CL图像)及锆石Th/U比值,上述年龄可以代表岩体的形成年龄(早白垩世)。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样品(D1045-2)的εHf(t)为正值,介于1.49-3.86间(平均值为2.50);而石英闪长岩样品(D1045)的εHf(t)多数为负值,介于-2.09至0.15之间(平均值为-0.69)。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别在763.0-884.5Ma(D1045-2)、959.1-1073.5Ma(D1045)之间。两件样品的εHf(t)和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均具有较小的变化范围,暗示岩体的岩浆物质来源应该具有较为均一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日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基本反映了北冈底斯早白垩世的岩浆活动时间和源区等特征,其成因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岩石圈向南俯冲过程中幔源物质参与岩浆形成演化有关。本文研究成果,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相似文献   
27.
西藏那曲地区的中—晚三叠世嘎加组中存在一套闪长玢岩,对这套闪长玢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获得的年龄为115.4±0.6Ma,属早白垩世,与区域上多尼组和则弄群时代一致。闪长玢岩Si O2含量均值为57.96%,富集Rb、Th元素,亏损Nb、P、Ti元素,与上地壳具有相似的蛛网图曲线。εHf(t)值在2.0~4.1之间,平均值为3.0,岩浆来自新生地壳。结合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综合分析,闪长玢岩可能形成于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环境,115Ma时研究区洋壳俯冲作用已结束,进入陆—陆碰撞的演化阶段,随着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地壳不断加厚,慢慢聚集在浅部岩浆房中的大量岩浆把已经加厚的地壳不断加热,从而引起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  相似文献   
28.
大陆地壳尤其是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类岩石,花岗岩又被称作为地球发展历史中地壳演化的标准建造。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河南伏牛山构造花岗岩带以构造岩浆组合为思路可分解为俯冲型、碰撞型、陆内型和A型;在时代上可厘定为吕梁、晋宁、加里东、燕山4期。从构造演化历史上可划分出前造山、主造山和后造山3个阶段。伏牛山花岗岩地貌景观表现出与造山运动的亲缘关系和构造发展阶段的专属性,显示出构造花岗岩带地貌景观的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29.
班公湖-怒江带、羌塘地块特提斯演化 与成矿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孟家屯岩组是山东省地矿局第九地质队张连峰等人1992年进行1∶50000新汶、放城幅区调时,在新泰市孟家屯一带发现的一套石英岩组合的表壳岩,并将其划归为泰山岩群的底部[1]。前人认为孟家屯岩组总体上发生了3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区域变质作用,使孟家屯岩组泥质岩中出现了斜长石、蓝晶石、铁铝榴石,基性岩中出现斜长石、普通角闪石等新生矿物,变质作用达中级变质,岩石的形成温度为T=530~630℃,压力p=0.58~0.72GPa,属中压相系中的低角闪岩相;第二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泰山岩群地层发生的退变质作用,形…  相似文献   
30.
西藏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形成时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竟柱山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全面闭合后的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是洋陆转换全面完成之后的陆相沉积。本文首次对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进行了ES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研究区竟柱山组底部砾岩的ESR年龄为92.0±9.0 Ma,古地磁测年显示该组的底界年龄约为96 Ma。班公湖地区在96 Ma左右全面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了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