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玲  刘旭  姜義  纪永刚 《海洋科学》2016,40(6):133-138
本文对现有的高频地波雷达目标跟踪方法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一种地波雷达目标长时连续跟踪的方法,基本思想是:充分挖掘航迹弧段特征,基于特征对船只运动建模,并结合杂波背景进行融合决策。进一步,为了达到长时间连续跟踪的需求,借鉴深度学习的思想,利用新获取的弧段数据对算法估计结果不断递归校正,使得随着获取数据的增加跟踪越准确。该方法适用于杂波环境且在航道附近存在众多干扰船只的情况下对机动目标航迹的实时稳定跟踪,为高频地波雷达在复杂干扰环境下特定目标持续跟踪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为充分发挥地波雷达在海上监视监测中的作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2.
复杂多通道带乘性噪声系统的最优固定域平滑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 1种在更弱的乘性噪声限制条件下系统的状态最优估计算法。在最优滤波算法的基础上 ,进一步给出了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最优的固定域平滑算法。针对该算法所进行的仿真研究已表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3.
赵俊威  陈恭洋  张玲  杨映涛  宋新新  王恒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09-2023040009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砂体大面积发育,储层孔渗较低,甜点成因复杂。为了阐明新场须二段甜点类型及成因,以芯观察、薄片分析、微米CT、阴极发光等多技术手段,在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特征、有效裂缝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甜点进行分类。新场须二段主要发育基质孔隙型、断缝型、层理缝型等3种甜点类型,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高能分流河道、富石英砂岩是基质型甜点形成基础,在相对较弱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较强的溶蚀作用下易形成基质型甜点;在靠近大型断层的基质孔渗较好部位易发育断缝型甜点;层理缝型甜点分布规模较小,不同类型层理界面处颗粒粒度、组分存在差异,发生差异成岩作用,形成力学薄弱面。新场须二段甜点发育受沉积、成岩及构造非均质性控制,对甜点类型的成因分析,有利于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74.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的21个气候模式的RCP4.5和RCP8.5情景预估结果,分析了全球变暖1.5℃和2℃阈值时青藏高原气温年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应1.5℃和2℃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变暖幅度明显更大,就整体而言,在RCP4.5/RCP8.5情景下,高原区域平均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暖分别为2.11℃/2.10℃和2.96℃/2.85℃、2.02℃/2.02℃和2.89℃/2.77℃、2.34℃/2.34℃和3.20℃/3.14℃,冬季平均气温的变暖幅度(2.19℃/2.31℃和3.13℃/3.05℃)较其他季节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年变暖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而春、冬变暖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夏、秋变暖则呈西高东低的分布。到达同一温升阈值时,RCP4.5与RCP8.5情景下高原气温的响应也存在区域差异。高原年与各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1.5℃与2℃的响应差异均>0.5℃,其中冬季最明显,区域平均差异可达0.94℃,局地差异超过1.1℃。  相似文献   
75.
梁磊  董业才  高嵛飞  张玲  徐桃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21-67020021
关于稀有金属花岗岩的成矿流体来源及与岩浆演化的成因关系长期存疑。现以华南稀有金属花岗岩的典型代表广西栗木花岗岩为例,通过对成矿地质体花岗岩垂向分带的岩相学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的深入研究,分析岩浆—热液的形成演化路径与成矿过程。研究表明,岩浆演化除了结晶作用外,还有大规模的气—液分离,岩浆—热液的形成主要与其中的气—液分离有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岩浆残液。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均来自第二次气—液分离形成的二级残余富气流体相构成的岩浆—热液,岩浆—热液系统由三个不同空间分布的分支系统组成,每个分支系统在不同环境下以交代、结晶等不同形式与上部地质体作用,演化形成成矿流体,最后形成岩体接触带及附近的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和以细晶岩为底部边界的成分分带。研究成果还原了岩浆演化形成岩浆—热液的详细路径,构建了成矿模型,对深入认识花岗岩的岩浆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6.
膜内5cm地温稳定通过10-12℃即可播种为棉花适宜播种温度指标,找出地膜内5cm地温与气温的定量关系并进行地温预报,同时确定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的稳定界限指标值,就成为开展棉花适宜播种期预报的关键所在。以石河子绿洲覆膜栽培棉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8-2014年棉区春播期膜内5cm地温、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气温与覆膜内、外地温的关系,并建立了膜内5cm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近年来石河子棉区春播期内气温和膜内外5cm地温变化趋势一致,均有所上升,且膜内5cm地温显著高于膜外地温和日平均气温。棉田覆膜内外5cm地温与气温之间显著相关(P≤0.01),石河子棉田覆膜内5 cm地温稳定通过10-12℃时,对应的日平均气温界限范围为6.3-8.2℃;利用逐日气温建立膜内5cm地温预报模型,回代检验绝对误差平均为1.01℃,2014和2015年预报检验绝对误差分别为0.5、0.7℃。预报模型可为更好地开展棉花播种期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
Based on the daily mean temperature and 24-h accumulated total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the features 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ith low temperature and icing conditions,which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early 2008,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In addition, multimodel consensus forecasting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by using the ensemble forecasts of ECMWF, JMA, NCEP and CMA taken from the TIGGE archives.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a third of the station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were covered by the extremely abundant precipitation with a 50-a return period, and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 with a 50-a return period occurred in the Guizhou and western Hunan province as well. For the 24- to 216-h surface temperature forecasts, the bias-removed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with running training period(R-BREM) has the highest forecast skill of all individual models and multimodel consensus techniques. Taking the RMSEs of the ECMWF 96-h forecasts as the criterion, the forecast time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may be prolonged to 192 h over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by using the R-BREM technique. For the sprinkle forecasts over central and southern China, the R-BREM technique ha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threat scores(TS) for the 24- to 192-h forecasts except for the 72-h forecasts among all individual models and multimodel consensus techniques. For the moderate rain, the forecast skill of the R-BREM technique is superior to those of individual models and multimodel ensemble mean.  相似文献   
78.
地质遗迹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因其蕴含丰富的环境信息,涉及众多学科知识,需要经过恰当的诠释才能够全面展示其丰富内涵。采用知识旅游这一新视角,通过对知识旅游概念的阐述,指出地质公园是典型的知识旅游产品。对其中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需要从形态、时空和理念三个层面进行逐渐深入的认知,以便于实现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促进知识旅游活动的展开。  相似文献   
79.
不稳定能量参数在一次强对流天气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1°×1°NCEP/NCAP再分析资料,运用MM5V3.7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4年7月12日17时30分前后发生在江苏南通的一次强中尺度对流系统(龙卷)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南通上空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不稳定层结中。干冷空气侵入与边界层暖湿气流强烈辐合,大量能量释放造成了本次龙卷的发生。运用数值模拟结果,计算了最佳对流有效位能IBCAPE、对流抑制能量ICIN、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INCAPE、能量—螺旋度指数,刚和强对流天气威胁指数/SWEAT等不稳定能量参数。通过分析上述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在南通上空的时间分布,发现它们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一定反映。  相似文献   
80.
根据在近年来人们担心发生8级左右特大地震的日本中部东海地区最新获得的有关孕震的地球物理资料,对不久的将来发生地震的概率作了重新评估。评估中用到的许多数据依赖于古地震、海啸研究及GPS大地测量取得的最新成果。用新的维伯尔分布对东海-南海地震带所作特大地震再次发生趋势的分析表明,该地震带特大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约为109 a,标准偏差为33 a。这些值与以往的研究(Rikitake,1976,1986;Utsu,1984)结果相差不大。把最近在东海-南海地震带不同部位测到的菲律宾海板块的运动速度考虑进去,得到了板块边界破裂的极限位移。维伯尔分布分析得到的平均极限位移为4.70 m,标准偏差为0.86 m。利用极限位移平均值除以相对板块速度得到骏河湾处的特大地震发生周期为117a。利用海啸研究确定的断层模型检验了该地震带不同部位与特大地震有关的累积地震滑距的增加。结果表明,该地震带特大地震发生模式采用滑动可预测模型要比采用时间可预测模型更为适宜。根据包括GPS观测在内的大地测量工作的最新进展估算的东海地区累积的地壳应变,与根据以上两种模型推测的极限应变相似。利用从以上讨论的4种情况得到的维伯尔分析参数,估算了东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