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地质学   12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的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重要的大型钼矿分布区之一(图1),钼矿带西起陕西省的金堆城地区,东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嵩县雷门沟地区,该矿带产出了金堆城、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等超大型钼矿床和雷门沟等10余个钼(钨)多金属矿床,钼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52%.此外,斑岩钼矿床内还伴有钨、铅、稀土、金、铀等元素的矿化,如南泥湖钼矿中伴生的钨达到超大型规模,其储量位居中国第二.同样位于该带的东段河南境内的栾川一带在找矿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而位于该带的西段陕西境内的洛南一带除了金堆城、黄龙铺在找矿方面取得突破外,在其他地方几乎没什么大的进展.同一个成矿带、同样的成矿条件和构造地质背景,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别呢?按成矿理论不可能到洛南莲花沟一带就突然尖灭.着眼于区域地质背景,寻找成矿有利地段,可望取得找矿新突破.  相似文献   
82.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矿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超大型铅锌矿床;盆地内超大型、大型金属矿床与油气显示并存,是油气成藏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较理想区之一.  相似文献   
83.
滇西北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矿床有机岩相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云南兰坪金顶矿床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新且唯一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在金属成矿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受人关注。矿石及矿化岩石中产有包括干酪根、轻油、烃类气、重油、沥青及方解石中石油、甲烷包裹体等多种形式、产状和成熟度的有机物质,油气显示突出,古油气藏遗迹明显,是金顶古油气藏在铅锌成矿过程中热成熟、裂解和被改造、破坏不同阶段的产物。有机物质的氯仿沥青"A"变化大(72×10~(-6)~395415.42×10~(-6))。"A"的族组分中,总烃(58.47%)大于"非烃 沥青烯"(41.53%),饱和烃/芳香烃比值大于1,具Ⅰ型有机母质特征。有机转化率(A/C=0.5%~7.2%)较矿床外围岩石低,有机热成熟度高。矿石及矿化岩石中有机质的饱和烃包括正构烷烃、Pr、Ph和iC_(18)等化合物,碳数分布介于C_(10)~C_(34)之间,C_(21 22)/C_(28 29)=0.78~3.582,Pr/C_(17)=0.25~0.646,Ph/C_(18)=0.39~1.57,有机母质为海相菌藻类。有机质中检测出萘、菲、三芳甾烷、联苯、荧蒽等芳香烃类化合物,菲系列化合物最为明显,MPI_1 =0.215~0.434,MPI_2=0.252~0.588,菌藻等有机母质发育在高盐度还原沉积环境,烃源岩主要是三叠系残留海相碳质泥岩和泥灰岩。伴随金顶局部穹隆过程,很可能在金顶穹隆中形成油气藏,它是矿区铅锌快速大规模集中成矿的重要还原剂之一。  相似文献   
84.
钱兵  张照伟  李文渊  敬志成  邵继 《岩石学报》2018,34(8):2275-2294
盐场北山岩体位于柴北缘造山带西段,是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具有良好铜镍矿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由橄榄岩相、辉石岩相和辉长岩相岩石组成。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258.5±1.6Ma,为晚二叠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中橄榄石Fo分子为82.8~86.7,均为贵橄榄石,辉石由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组成,斜方辉石种属为古铜辉石,单斜辉石为透辉石、普通辉石和顽透辉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属于亚碱性岩系列,主要氧化物SiO_2、Al_2O_3、CaO、Ti O_2、Na_2O+K_2O等与MgO呈规律性变化趋势,显示不同岩相岩石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而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均为正值,变化范围为0.1~6.7之间,具有幔源岩浆成因特征;岩石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略大于13.21%的高镁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源区为受俯冲洋壳析出流体交代地幔楔而成的富集地幔。岩石结晶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演化的初期使岩浆中硫发生初步富集,地壳混染作用是岩浆中硫化物达到饱和并发生熔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5.
杨斜中型金矿床是东秦岭杨斜-丰北河地区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与区内石英闪长玢岩密切相关,具中高温蚀变特征及矿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石英闪长玢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9.5±2.7 Ma,谐和年龄为149.5±2.1 Ma,属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SiO2(65.53%~65.76%)、高Al2O3(15.65%~15.87%)、富碱(N2O+K2O=8.07%~8.30%)及贫MgO(1.37%~1.40%)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相对富集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其高Sr、高Sr/Y、低Y和低Yb值及正Eu异常等特征参数,与典型埃达克质岩一致,岩浆应起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认为,杨斜金矿属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一致,形成于秦岭造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俯冲向伸展转换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6.
钱兵  张照伟  刘会文  邵继  张志炳 《地质学报》2015,89(Z1):171-172
<正>研究区位于柴达木地块、阿尔金断裂带和南祁连造山带衔接的部位(图1a)。由于其复杂的地理构造位置,前人对区内基性-超基性岩体研究多围绕蛇绿岩进行开展,而对幔源岩浆形成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研究甚少。近年来,随着牛鼻子梁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发现,区内零星出露的镁铁-超超镁铁质  相似文献   
87.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北山成矿带东段哈珠—鼎新一带,除已有的东七一山、交叉沟、沙红山南、神螺山和玉石山萤石矿床外,近几年相继发现了金蟾岭、豆角梁、黑石山东等中—小型萤石矿床(点),显示该区萤石找矿潜力巨大。因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于2021年在虎头山—月牙山一带部署5个图幅萤石、金等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工作。通过3年野外工作,在花石头山地区新发现热液充填型萤石矿产地1处,经槽探揭露和钻探验证,估算萤石的潜在资源达中型规模。花石头山萤石矿的发现对于在北山地区寻找类似成因的萤石矿床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滇西北兰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产有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巨量铅锌矿石集中产在金顶穹窿内,矿石中不同产状的干酪根、轻质原油、重油、烃类气、沥青等多种成熟形式的有机物质丰富.对矿区有机物质进行了岩相学、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及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物质中氯仿沥青"A"的质量分数为(72~395 415.42)×10-6,w(饱和烃)/w(芳香烃)普遍大于1,饱和烃中检测出丰度较高的正构烷烃、Pr、Ph和iC18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烃源母质为藻类生物Ⅰ型有机质;相对于区域岩石,矿石中有机物质的有机转化率较低(0.5%~7.2%,平均为3.05%),已明显受热而成熟;透射全色光和紫外光显微镜在矿石光薄片样品中鉴别出较多原油和烃类气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顶穹窿具有油气成藏"生、运、储、盖、闭"等配套发育的良好条件,矿区油气显示和古油气藏遗迹明显,铅锌成矿前或成矿中可能已形成油气藏;这个可能的油气藏以富含原油、烃类和H2S等还原性气体为成分特征;金顶古油气藏中H2S等还原性气体的聚集及其导致铅锌硫化物快速集中沉淀是大规模成矿的关键,成藏-成矿是金顶穹窿中一个连续发生、发展的动力学过程,成藏是成矿的前提.  相似文献   
89.
内生成矿中元素共生组合的物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界90多种元素的单质密度、沸点与熔点温度进行了统计,用元素的这些物理数据,编制了一个“元素物理性质地球化学图”。图中把自然元素分为5个亚类,用温度高低为纵坐标、单质密度大小为横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对每种元素进行了坐标定位,可直观看出自然界中元素以物理性质接近而共生组合,为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研究提供了纲领性对比图。提出了“元素的液相温度范围”这一概念,凡是液相温度范围大的元素在自然界比较分散,成矿性比较差;凡是液相温度范围小的元素在自然界比较集中,成矿性较好。  相似文献   
90.
从小岩体成大矿和岩浆通道成矿理论的提出、发展、完善及其主要成矿控制因素展开探讨,结合典型矿床实例,指出这两种理论在勘查实践中的贡献和应用价值,并比较其异同点。小岩体成大矿与岩浆通道成矿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中岩浆管道与岩浆通道成矿理论并非同一概念;深部熔离预富集是前者的主要控制因素;前者是硫化物深部熔离-脉冲式贯入占主导,而后者是硫化物就地熔离-局部聚集为主;在硫化物熔离机制方面,后者要求外来硫的加入是必需条件,而前者认为外来硫的加入并非不可或缺,在岩浆深部就可以发生硫化物不混溶作用;在成矿物质聚集方式上,后者认为含矿岩浆分凝和上侵是连续过程,而前者则强调岩(矿)浆上侵是脉动式过程。在找矿实践过程中要重视小岩体,并注重含矿小岩体的下盘和岩浆上升的管道位置,这些地区是扩大区域找矿前景、增加资源储量最具潜力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