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5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5篇 |
大气科学 | 97篇 |
地球物理 | 58篇 |
地质学 | 287篇 |
海洋学 | 3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49篇 |
自然地理 | 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51.
笔者以八卦庙金矿床和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为例,对秦岭凤太成矿区内铅锌矿床与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本区各矿床流体包裹体中的气相成分属CO2-N2-CO-CH4-H2型,但八卦庙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CH4含量明显较高,而,fO2和,fS2值又低于铅锌矿床;液相成分中,八卦庙金矿床除Ca^2 /Mg^2 和Eh值小于铅锌矿床以外,主成矿期的Na^ /K^ 、Cl^-、F^-、pH值均大于后者,两者的主成矿期均为中盐度,但前者明显大于后者;溶液水中的氢、氧同位素显示铅锌矿床的水源主要为地层水,而八卦庙金矿床中的水源主要是岩浆水或受岩浆加热的地层水,其与岩浆热液的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52.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在1 184.51~1 422.72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553.
基于模板的嵌入式GIS地图符号快速绘制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源有限的嵌入式GIS环境中,地图符号的绘制速度决定了矢量地图的显示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的嵌入式GIS地图符号快速绘制算法,先建立基于模板的地图符号库,在地图符号绘制算法中用查表代替三角函数运算,用定点运算代替浮点运算,使地图显示速度显著提高.试验表明,用该算法可使地图显示速度提高3倍以上. 相似文献
554.
555.
青海赛坝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青海赛坝沟金矿是近年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发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金矿床。文章对该金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成矿时代进行了研究 ,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矿床主要赋矿围岩为花岗闪长岩_英云闪长岩 ,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 ,代表着柴北缘造山带的基底 ;矿床严格受NW向韧_脆性剪切带控制 ,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黄铁矿化 ;绢云母Ar_Ar法测得蚀变糜棱岩型金矿石的年龄为 (4 2 6± 2 )Ma,另见有含金石英脉切穿印支期花岗岩脉 [全岩K_Ar年龄为 (2 10± 3)Ma],矿化可分为两期。该矿床应为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_印支期复合造山作用形成的造山型石英脉亚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556.
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利用Mn-纤维富集大体积表层海水中的Ra同位素,并通过222Rn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度,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水的226Ra比活度变化为0.92~2.09 Bq/m3,平均值为1.61 Bq/m3,在深海区域表现出226Ra含量高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表层水226Ra比活度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增加的反常态势,反映出不同Ra含量水团的混合影响2。26Ra比活度与盐度的关系证实研究海域表层水的Ra含量主要受三种端元水体的混合所控制:其一为具有镭含量高、盐度高特征的南极夏季表层水;其二为低镭、低盐特征的冰融水;其三为高盐、中等镭含量的普里兹湾中深层水,该水体的226Ra纯粹由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扩散所维持。结合S-226Ra示踪体系及上述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出各组成水体的比例并描绘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南极夏季表层水的份额由湾外向湾内逐渐降低,并且在68°E断面向南影响范围较大;冰融水的比例由湾内向湾外降低,并且在湾内东部的高温水体中具有最大贡献;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中受沉积物镭来源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湾内西北部,其影响向湾外逐渐降低。冰融水与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份额分别于普里兹湾湾顶东、西部出现高值的分布特征证实埃默里冰架前沿海流东进、西出的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557.
小赛什腾山斑岩型铜矿床产于柴北缘造山带之西端 ,NW向柴北缘深断裂和NEE向阿尔金深断裂分别从其旁侧通过 ,这两条深断裂的交汇部位是该矿床含铜斑岩的控岩构造。印支期花岗闪长斑岩呈岩墙状侵位于晚加里东期层状杂岩体的闪长岩相中 ,环绕该斑岩体发育有斑岩型Cu(Mo)矿化及钾硅酸盐化 绢英岩化 青磐岩化蚀变 ,这些蚀变以斑岩为中心 ,由内向外依次形成相应的面型蚀变分带。流体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为主要类型及高温 高盐度为基本特征 ,其中 ,在钾硅酸盐化蚀变岩内分布有含盐度达 4 8%的含NaCl子晶多相包裹体 ,均一温度变化于 5 0 0~ 6 0 0℃之间 ,测压显示其成矿深度约在 1~1.8km ,表明该含铜斑岩成矿系统形成于典型的高位、浅成环境。同位素测年结果确认 ,斑岩铜矿化形成于 2 18.5± 3.5 9Ma。详细的研究与对比认为 ,小赛什腾山铜矿床具有国内斑岩铜 (钼 )矿体系根部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58.
流动重力观测结果显示,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变化最大处往往不与震中重合,美国科学家J.T.Kuo(郭宗汾)提出了孕震体质量变化中心震质源(hypocentroid)和其在地表的投影震质中(epicentroid)的概念.本文采用球、椭球和圆柱体等3种旋转体模型模拟孕震体,分别计算孕震体均匀膨胀引起的表面重力变化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1981~2000年发生在京津唐张测网内16次M>4.0地震进行震质中迭代反演. 计算精度表明,圆柱体模型为三者中的最隹模型.研究了震中、震质中与断层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现京津唐张地区M4~5地震震质中与震中的距离在0~40 km之间,震中一般发生在断层末端,或断层交汇处;而震质中大都发生在断层间的块体内,且成丛分布.这意味着区域内存在小范围的构造——地震孵化区,一次次地震在孵化区内孵化,但却在其周围发生.其间,断层的存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9.
针对目前采用二维高密度探测矿井底板水, 只能获得巷道底板的富水性特征, 而不能获得工作面内部的底板富水性情况的现状,研制出了通过在工作面周边铺设电缆,采集工作面底板三维数据体的设备及数据处理软件,并结合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了工作面底板富水性采前三维探测、三维数据体垂直及水平切割技术.结合新汶煤田协庄煤矿71504W工作面应用实例,介绍了三维高密度电法技术在底板水探测中的应用, 实现了对工作面底板富水性采前三维数据体的采集、采场底板含水性三维电阻率成像, 可方便地进行水平及垂直切片, 将工作面底板富水状态直观地表现出来,说明了该技术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60.
利用Yam amoto方法对西宁和海东地区的年、季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突变分析,对资料进行均一化处理,进而讨论了该区的气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全年和春季的平均气温在1996年附近发生了增暖突变;北部地区的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南部地区的冬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增多的突变;湟中、互助、大通3站的平均气温因迁址而产生了虚假突变,迁址对降水的影响不明显;在没有对比观测气差的情况下用相似法订正效果较好。西宁和海东的气温升高以冬季升温最为显著,降水各时段分布不均,总体有弱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