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5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5 毫秒
71.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年初国家海洋局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海洋厅局长会议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海洋工作的重要批示;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提出了“十二五”海洋工作的基本思路。对2011年工作安排进行了部署,并对加强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周茂平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72.
利用2009年6月份和8月份(夏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扩散和输运行为特征,结果表明:8月份冲淡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影响比6月份大,这可能与8月份时长江的径流量大有关;6月份和8月份,该海域硝酸盐、磷酸盐的转移机制主要是物理混合稀释过程,但8月份时的硝酸盐、磷酸盐转移...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第24次和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航渡表层水观测和普里兹湾定点观测,对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大洋表层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表层水体POC的含量与营养盐和叶绿素a有着明显的相关分布趋势.南极水、亚南极水的表层POC浓度明显高于亚热带水和热带水,第24...  相似文献   
74.
本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CM3D06富钴结壳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学研究,发现结壳中有代表白垩纪(晚期)、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早、中、晚期)、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晚期)和更新世等各时代的标准钙质超微化石,表明结壳的形成始于白垩纪(晚期);在富钴结壳中检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类等众多分子化石,分子化石组合特征指数、主峰碳、ΣC-23/C+24、CPI、Pr/Ph、Pr/nC17、Ph/nC18和nC31/nC17显示有机质生物母源主要为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而甾烷类的C29、C28和C27含量分布的变化则说明生物种群具有快速演变的特征。此外,还探讨了CM3D06结壳中Pr/Ph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与结壳生长过程中的海洋环境演化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75.
本文利用浮游植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作为重建单种浮游植物(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的指标,对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和III-12柱样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用生物标志物重建的浮游植物总量(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变化范围在391.0~1470.6ng/g之间,在过去的大约100年时间里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但近10年略有下降,这种分布趋势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植物标志物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15.2~1249.3 ng/g,重建的浮游植物生产量呈现湾内高、湾外低(陆坡、深海区最低)的特征,并与2005年现场调查资料表层海水叶绿素a、有机碳和生物硅含量分布趋势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普里兹湾中心区域,这意味着底部被埋藏的浮游植物标志物总含量和硅藻植物群落有很高的一致性,反映出海洋底部对上层海洋过程的一致响应。  相似文献   
76.
新近从南极菲尔徳斯半岛和阿德雷岛的海鸟和海豹栖息地粪土层中检出持久性有机氯污染物(POPs)总含量范围: 多氯联苯(PCBs)为0.21~3.85 ng/g; 有机氯农药滴滴涕(ΣDDT)为0.09~2.01ng/g; 六六六(ΣHCH)为0.06~0.76 ng/g, 并以七氯、六氯联苯、P, P-DDE和α-HCH化合物为主体; 在贼鸥和巨海燕、企鹅蛋卵中检出POPs含量各为12.5~294.2和2.0~10.2 ng/g (湿重); 积蓄形式以PCB180, PCB153, P, P’-DDE和HCB和P, P’-DDE为主. 研究表明, 栖息地粪土层POPs含量变化与海鸟不同种群食性以及营巢占域的不同而相异; 对不同种类海鸟卵样的POPs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不同鸟种POPs积累水平的差异取决于不同鸟种的生态习性, 如活动范围、迁徒距离、觅食习性以及巢址选择等, 最重要是海鸟生态食物链中的位置, 其食谱的宽窄, 同样表明海鸟体内POPs积累通过食物链逐渐加强的结果. 其次还对阿德雷岛地区AD1, AD2短柱粪土地层进行210Pb测年, 并进行POPs积累率及分子地层学记录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7.
在中国第 1 5次南极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的颗粒有机碳 (PO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夏季普里兹湾 POC表层含量在 94.2 0 - 1 1 2 4 .0 0μg/L ,平均 2 79.1 1μg/L ,POC含量由湾内向湾外递减。湾内平均含量 5 2 7.1 4μg/L,湾外平均含量 1 71 .72 μg/L,湾内 POC含量远远大于湾外。断面分布表明水体上层 POC含量高于底层含量 ,在 1 0 0 m附近含量达到最低 ,且变化显著。 POC与叶绿素 a的高度相关性 (r=0 .889,n=91 )表明普里兹湾 POC主要由 POCB组成即主要来自于浮游植物的贡献。 POC/chl a值为 1 1 0 .3 3与 Ross海相近 ,但高于太平洋等海域。 POC与DIN、PO4 3 - 之间均呈现良好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0 7、- 0 .486 (n=86 )。  相似文献   
78.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Prydz Bay and out open se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CHINARE-15 (the 1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DOC was higher in the Prydz Bay and outer open sea compared to those typical of surface oceanic levels (70- 80 μM), average content of DOC in the surface water was 102.32 μM, the range was 68.23- 125.92 μM.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OC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similar to many ocean sites, that is to say, the content of upper water is higher than deep water, a subsurface maximum persisted between 25- 50 m. The DOC pool in the Prydz Bay were consisted with labile, semi-labile and refractory pools, in which refractory pools was mainly part. The concentration of refractory DOC was 92.34 and 76.89 μM in Prydz Bay and outer open sea, and account 77% and 82% for total DOC,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79.
The cau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fluoride in Antaractic krill is studied by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uoride change in the cuticle of the krill before and after moulting. Associated with other related information, the source and accumulating mechanism of fluoride in krill are also disscussed. Results show that as an inorganic medium the cuticle of krill has the second concentrating function and action to fluoride after moulting,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biological action of the krill. The fluoride is concentrated from seawater, which is prosecuted mainly in the form of ion exchange.  相似文献   
80.
本文研究了西南极不同地理环境沉积碘的地球化学迁移和富集机制 ,结果表明海湾和深海表层沉积物碘主要与有机质结合 ,但在陆架和半深海 ,与氧化物结合和吸附态碘可占相当大的比例。碘在表层沉积物中迁移的环境特征与铁类似 ,即在还原环境中迁移 ,在氧化环境中转入固相 ,然而碘在沉积物中主要并不是作为电子接受者 ,而是随有机质分解或氧化物还原后被释放进入液相。沉积物表层 I/Corg值高于浮游生物是由于吸附和氧化过程的参与。沉积物 I/Corg值随深度的降低代表了有机质分解 ,氧化物还原 ,粘粒物质解析及间隙水碘扩散的综合效应。沉积物碘的扩散通量与沉积通量在同一数量级水平解释了沉积岩贫碘的原因。根据计算和讨论结果重新提出了海洋沉积物碘迁移和富集的地球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