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分析大气细菌群落结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采集了2014—2015年黄海、青岛和兰州大气生物气溶胶样品,对其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探讨环境因子(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对大气细菌群落结构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黄海、青岛和兰州以及青岛不同采样时间的生物气溶胶中细菌群落结构在区域(p<0.01)和时间(...  相似文献   
142.
珠江口盆地陆丰15披覆构造带南、北部分别与陆丰22洼、陆丰15洼毗邻,常规的油源对比指标无法确定构造带上S2-1和S5-1油藏的油源,2个洼陷都有可能向其供烃。为揭示原油的成因来源,对该地区原油及烃源岩开展了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及含氮化合物等特征的精细对比。在研究区原油及源岩中新检测出4个C24四环萜烷:脱-A-奥利烷、脱-A-羽扇烷、新C24四环萜烷及C24 17,21-开环藿烷。研究对比发现,S2-1和S5-1油藏原油中C24四环萜烷分布特征与陆丰22洼文昌组烃源岩更加吻合,具有更强的亲缘关系。此外,全油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指示S2-1和S5-1油藏明显区别于陆丰15洼生成的原油,预示着其原油具有陆丰22洼烃源岩的贡献。含氮化合物示踪参数指示S2-1油藏具有近源充注特征,进一步验证了陆丰22洼烃源岩对S2-1和S5-1油藏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3.
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和动态调控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面临的重大水污染事故,结合一维系统动力学水质模型,将SD模型与GIS关联集成,开发基于二、三维一体化的水污染事故水质时空模拟和动态调控仿真系统;以2005-11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例,进行水质模拟结果验证和可视化动态调控示范等,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污染带迁移和转化进行动态模拟和趋势预测,实现了突发水污染事故水质浓度的模拟、预测和基于不同应急策略的模型调控。  相似文献   
144.
基于点估计法的黄土边坡可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黄土地区选取4个工点的典型路堑高边坡,基于点估计理论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边坡可靠指标。结果表明:工点2的稳定系数虽达到1.46,却有19.2%的失效概率; 工点1和4的坡型、地层岩性及层厚等工况较接近,失效概率差值达29.8%,参数变异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用点估计法计算边坡可靠度,并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能较好的解决土性参数离散性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5.
马金保  张波  王洋  艾晟 《地学前缘》2019,26(2):92-103
活动断层相关地貌特征的定量研究是揭示古地震和断裂属性的重要依据,其中陡坎地貌是断裂活动的重要地貌响应,是有效识别活动断裂的重要地貌标志。近年来,无人机低空遥感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高分辨率地貌数据的快速获取成为现实。本研究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地貌观测技术,对张流沟滩处的断层陡坎附近进行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的采集。断层陡坎位于张流沟滩河流Ⅱ级阶地上,影像采集范围为800 m×400 m的矩形区域。经过一系列的影像处理,最终获取了目标区地面分辨率为0.1 m的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基于该DEM数据可以提取到正交于断层陡坎的高程、坡度剖面。利用高程剖面所展示的地形地貌信息,可以提取到陡坎高度为(2.81±0.05) m;利用坡度剖面所展示的坡度曲线特征,可以推断该陡坎至少经历过两次断错活动事件,并且陡坎存在向上“凸起样式”。通过探槽解译,确定该陡坎下伏断裂至少发生过两次活动事件,其中较早的地震事件接近(3.68±0.14) ka B.P.,最晚期的地震活动应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两次断裂活动累计垂直位移为(2.80±0.2) m。将以上两种研究方法相比较可以发现,探槽结构分析与低空遥感获取的定量化地貌信息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够有效揭示古地震期次及累计的同震位移量。最终本研究将探槽揭示的地层单元的沉积、构造信息与陡坎坡度数据特征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断层传播褶皱模型的“陡坎凸起”地貌响应样式来解释陡坎存在的向上“凸起样式”。实践证明,利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地貌观测技术能够定量、半定量化揭示下伏断裂的活动信息,结合传统断裂研究手段,可以更全面解释活动断层的沉积、构造特征及地形、地貌现象。总的来说,无人机低空遥感地貌观测技术的应用可作为传统古地震研究的辅助手段,并有其独特的方法优势。  相似文献   
146.
脑膜瘤旁复发性巨大矿化灶是罕见的病例,对其中矿物成分的分析可能会对肿瘤复发病因的研究提供辅助信息。本文利用X射线物相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和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等方法,对该矿化灶样品的矿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化灶的矿物颗粒大小统计值约为4.3nm,主要成分为碳酸磷灰石,笔者推测可能还含有少量不定形的磷酸钙系列其他矿物。  相似文献   
147.
三维黏弹性介质人工边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李术才  杨学英  孙国富  葛颜慧 《岩土力学》2009,30(11):3469-3475
为了得到适于分析非线性结构-地基相互作用问题的人工边界,结合弹性波理论与黏弹性理论,推导出了适于模拟三维黏弹性远场介质辐射阻尼的人工边界,并对其模拟远场地基辐射阻尼的性能及相应地震波动输入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中,得到的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计算域外远场黏弹性介质的辐射阻尼具有理想精度;不论是简谐波还是非简谐波,地震波动输入都取得了理想结果;在黏弹性介质条件下自由地表处的总场位移幅值n是输入波幅值的 倍。  相似文献   
148.
深埋隧道层状岩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共和隧道围岩为薄层状灰岩,岩样试件单轴压缩全过程曲线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异性,且隧道现场监测发现围岩屈服破坏也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据此选择合适的屈服准则及其强度参数随岩层倾角(与最大主应力的夹角)变化规律。结合各向异性弹性本构方程,获得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本构关系并利用C++语言实现。利用该本构模型对共和隧道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破坏特征基本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可以用于该隧道支护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9.
施炜  张波  杨勇  赵子贤 《地质通报》2022,41(10):1711-1719
祁连山东北缘武威盆地是阿拉善地块南缘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石炭系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区域。长期以来,由于武威盆地为第四系覆盖,盆地的结构和构造存在很大争议。通过地震剖面探测和钻探地层分析,对武威盆地西部的结构和构造进行了厘定。地震剖面和钻探揭示,研究区前寒武纪基底之上主要发育下部寒武系、中部新近系和上部第四系3套构造层。下构造层构造复杂,发育下寒武统(大黄山组)断陷盆地、下寒武统冲断-褶皱带和下白垩统断陷盆地。下构造层的构造分析,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特征,提出武威盆地经历了早寒武世NE—SW向伸展变形、侏罗纪末—白垩纪初NE—SW向地壳缩短变形及早白垩世NE—SW向伸展变形3期构造演化过程。武威盆地东、西部的地层序列和构造差异表明,武威盆地以武威-蔡旗构造隆起带为界,可划分为东、西2个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50.
李晓蓉  张波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2022,96(4):1143-1162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 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 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 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 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 ℃/Ma,约束了亚东- 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 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