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26篇 |
免费 | 730篇 |
国内免费 | 12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8篇 |
大气科学 | 1975篇 |
地球物理 | 451篇 |
地质学 | 3354篇 |
海洋学 | 373篇 |
天文学 | 216篇 |
综合类 | 202篇 |
自然地理 | 4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96篇 |
2022年 | 95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111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127篇 |
2014年 | 675篇 |
2013年 | 265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79篇 |
2007年 | 3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85篇 |
2002年 | 1710篇 |
2001年 | 1868篇 |
2000年 | 360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61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113篇 |
1994年 | 86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112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136篇 |
1989年 | 6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体和岩体结构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而系统地解析体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是认知岩体结构,抽象和概括岩体工程地质模型的突破口,因此,重视和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必将会对岩体工程地质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与工程地质研究相关的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维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方法对工程地质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底部浮泥表层推移速度分布的ADCP-GPS估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DCP对底跟踪走航观测的流速数据中包含水体底部浮泥、底沙运动信息,对比GPS定位方法算出的水体流速数据可以分离出浮泥相对于GPS定位的运动信号,从而达到对底质推移观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以实际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实际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为对象,研究了海洋平台结构在风,流,海冰等多荷载模式和多荷载工况下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建立了结构尺寸优化,形状优化和拓扑优化问题的统一模型。计算结果反映出形状优化比尺寸优化所得设计更优,而拓扑优化的设计效果最好。不同的荷载工况对应的最优拓扑形式不同,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考虑实际的荷载工况,选取不同的拓扑形式。 相似文献
74.
75.
气体水合物是一种似冰状的结晶物质 ,烃类和非烃类气体赋存于水分子笼形格架内。全球海底气体水合物储集层可能含有2×1014(Soloview,2000)~7.6×1017 m3(Dbrynin等,1981)的甲烷。目前 ,在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水深440~>2400m处采集了50个热成因和细菌成因的气体水合物样品。通过活塞柱状取样和科学考察深潜器 ,研究者已经从海底取到细菌成因Ⅰ型构造的甲烷水合物和热成因Ⅱ型和H型的气体水合物。近年来 ,GOM (墨西哥湾 )深水区已经成为对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区。1999… 相似文献
76.
77.
78.
台湾海峡两岸农业气候资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地区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及水分资源综合对比,分析海峡两岸农业气候资源配合状况,旨在闽东南地区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9.
介绍体视化的基本流程,着重阐述两类不同的三维空间测量数据体现化原理与方法,并对体视化技术在三维空间测量数据可视化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0.
含内边界非均匀材料三维FEM模型的时间逆转仿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3-D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针对地壳块体建立了一个材料非均匀的包含多个内部界面的三维典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时间逆转效应的仿真研究,初步探讨了基于动力学源理人工触发地震的可能性,重新提出以提前触发地震、增加频度、降低震级为基本方法的消除震害原理。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将地震图(seismogram)进行时间逆转后,作为加载曲线,在地震台站点上通过一个有效的力源加载于基岩,利用时间逆转效应,可以将人工施加的能量在某一瞬间集中到以往的震源,引起一个强烈的冲击,因而可能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