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及演化史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原生有机组分(镜状体和动物有机组分)反射率是评价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有效方法。从分析的探井和露头区110多个寒武系样品有机组分反射率数据来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尚未发现目前仍处于生油窗阶段的寒武系中等成熟的烃源岩。利用BasinMod-1D软件计算了250口探井,26条地震测线中约340个人工井点有机成熟度随时间的变化,据此编制不同地质时期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有机成熟度平面变化图。目前满加尔凹陷中下寒武统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在3%以上,中下寒武统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区分布在塔中隆起主垒带、塔北隆起的凸起区(英买力凸起)和巴楚断隆—部分地区,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 在1.6%~2.0%之间。  相似文献   
42.
海相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海洋生物、现代海洋沉积和古代海相地层中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和实验室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水体中高生物生产率是海相环境形成富有机质沉积的关键因素;沉积和早期成岩作用期间水体的相对还原环境是有机质富集保存的有利条件;海底深部流体的活动是造成富有机质沉积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沉积速率是影响海相沉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在海相盆地中最有利形成优质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有欠补偿浅水—深水盆地、台缘斜坡、半闭塞—闭塞欠补偿海湾和蒸发潟湖。  相似文献   
43.
四川盆地高含H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成因证据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四川盆地是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已在震旦系(威远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罗家寨、普光、渡口河、铁山坡、七里北)、嘉陵江组(卧龙河)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磨溪、中坝)发现了近10个高含硫化氢的大中型气田(藏),探明储量5000×108 m3.这些高含硫化氢气藏普遍经历过较大的埋深过程(储层经历过较高温度),储层上下或储层中间均发育有膏质岩类,且气源充足,具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热动力条件.从气藏地质特征以及天然气组成和碳、硫同位素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和震旦系气藏的硫化氢属于TSR成因.而且TSR对烃类的大量选择性消耗一方面导致天然气干燥系数增大,另一方面导致气藏充满度降低,气藏压力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44.
乙烷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及地质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详细介绍了限定体系下乙烷稳定碳同位素动力学模拟过程及煤成乙烷的同位素演化规律。地质模拟结果展示,煤成天然气乙烷演化规律与甲烷类似,低熟阶段存在一个下降的趋势,其最轻同位素值为-27.8‰,与我国常用的煤成气判别标准基本一致,对应有机质成熟度(Easy%Ro)为1.0。随后,乙烷稳定碳同位素逐渐变重,与Ro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5.
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哈得逊油田的原油成分、原油和储层沥青族组分碳同位素、储层自生伊利石年龄和包裹体研究,以及该地区沉积和构造历史的研究表明,哈得逊油田发生过两次油气充注,第一次油气充注发生在晚二叠纪,早期原油在油田范围内只是经过,并没有聚集成藏。由于当时储层埋藏较浅,储层成岩作用弱,没有包裹体的形成。晚海西期由于构造抬升,储层中残留的早期原油发生了降解,只保留了一些重质组分。目前油藏中保存下来的原油为喜马拉雅期注入的、由O2 O3源岩形成的原油。  相似文献   
46.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4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47.
利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表明, 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 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 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 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 冷暖空气在深圳繁交汇等, 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包裹体中气体成分与碳同位素是天然气成藏研究中最可靠的地球化学参数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储层包裹体中的气体成分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气藏砂岩储层中的绝大多数包裹体是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中的有机气体成分及碳同位素与储层中气体成分及碳同位素差别不大,表明气藏形成后次生变化很小.包裹体中与气层中气体碳同位素存在微小差异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井中的气体是由某一深度段内多个互不连同砂体中的气体混合而成,而包裹体中的气体为某一个深度点的气体;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包裹体捕获的是源岩相对早期生成的气体,而气藏中的气体为源岩各阶段生成气体的混合;指出利用储层中二氧化碳包裹体来恢复成藏古温度和古压力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49.
利用封闭系统,对典型的海相不同生气母质(包括低成熟度干酪根、源岩中分散液态烃、残余干酪根和原油)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实验,分析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母质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随着成熟度(Ro%)的变化规律.利用实验数据对不同母质气体鉴别图版进行了厘定,并尝试利用基于丁、戊烷的异正构比的判识图版(i/nC4—i/nC5)对我国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典型海相天然气的母质来源进行判识,并利用不同母质碳同位素与成熟度的关系进行了天然气成熟度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海相不同母质模拟气体的组成与碳同位素是有差别的,如原油裂解气的干燥系数最小,分散液态烃与封闭系统干酪根生成的气体干燥系数基本一致,而残余干酪根生成的气体则非常干;干酪根气中非烃的含量远大于原油裂解气与分散液态烃裂解气;原油裂解气的碳同位素最轻,其次是封闭系统干酪根与分散液态烃,而残余干酪根裂解气的碳同位素最重等.实验厘定表明,ln(C1/C2)—ln(C2/C3)与δ13C2-δ13C3—ln(C2/C3)图版可以区分初次与二次裂解气,但不能用于母质判识,而i/nC4—i/nC5图版可以区分海相不同母质气体.应用结果表明:我国海相成因天然气混合现象普遍,涉及到多种母质,如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与高过成熟干酪根气的混合,塔里木台盆区海相天然气不仅涉及到多种母质,也涉及到不同成熟度气体的混合,而且受到后期作用(如氧化降解、气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8亿多年前由红藻堆积而成的下马岭组油页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河北下花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距今900~873 Ma)下马岭组第三段厚约350 m的碳-硅泥岩建造中, 发现一套主要由黑色含泥硅质岩和黑棕色纸片状页岩构成的油页岩. 油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介于21.41% ~ 22.91%, 沥青“A”介于0.5776% ~ 0.8787%, 含油率介于5.29% ~ 10.57%; 对黑棕色纸片状油页岩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及干酪根鉴定, 发现其生烃母质主要是底栖红藻, 红藻特有的四分孢子囊清晰可见, 且相当丰富. 这种主要由红藻构成的生烃母质具有如此高的TOC和沥青“A”含量从而成为优质烃源岩的实例鲜见报道. 油页岩抽提物中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 甾烷含量较少. 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该区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 由于该套沉积岩中的生物构成简单, 因此, 这些分子标志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底栖红藻生物的分子组成特征. 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和沉积层序分析, 这套含油页岩的碳-硅泥岩建造发育在下马岭组第三段最大海泛面时期的深水海湾环境中, 并受到了海底热水流体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