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8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72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664篇
海洋学   98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煤炭开采中多种采动影响区包括老采空区、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规划区)等几种类型。本文对晋东南至南阳段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途经山西煤田采空区和规划区,评价规划区煤层开采对已建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现场收集的资料,利用FLAC3D 数值方法对特高压线路N177输电杆塔下部3号煤层进行开采模拟,并在3号煤层已经开采条件下,进行9号煤层复采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9号煤层复采将对输电杆塔地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地表最大沉降为1.15m,输电杆塔基础沿线最大倾斜为5.7,开采过程中如杆塔基础不采取抗变形措施,杆塔基础倾斜将会危及到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  相似文献   
92.
地图分版错误一直是困扰地图出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目前的地图分版审校工作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作业,因此,急需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当前数字化条件下地图快速生产的需求.文中提出并设计基于栅格叠置分析的分版审校模型,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该模型与传统的手工分色版审校模式相比较,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大大提高审校的...  相似文献   
93.
洋岛类型的海山和洋底高原类型的海山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中酸性岩出露很少, 因此很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我们认为即便中酸性岩很少, 研究他们也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这些中酸性岩不仅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玄武岩的构造背景有关, 也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在形成中酸性岩时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有关, 这对正确认识洋岛和洋底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很有意义的。 本次研究收集了 GEOROC 数据库中的数据总量为 44 404 个, 经过清洗留下有效数据 3 908 个, 分为洋岛中酸性岩(OIG)、洋底高原中酸性岩(OPG)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中的岛弧部分(OPAG)3 类。 学术界通常认为, 洋岛代表热点, 洋底高原温度相对较低, 属于大火成岩省。 然而, 本文对全球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浆岩的研究表明, 分布在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主要是板内环境的富碱性的粗面岩和碱性流纹岩, 洋底高原边缘可能受俯冲带的影响, 部分中酸性岩具有岛弧的地球化学特征。 按照中酸性岩的 Sr-Yb 分类, 可知洋岛中酸性岩大多属于南岭型和广西型, 洋底高原海山中酸性岩主要属于南岭型, 广西型很少, 指示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形成的深度比洋岛浅, 温度也比洋岛低, 同时表明中酸性岩大多形成的压力较低而温度很高, 指示伴有高热中酸性岩的洋岛和洋底高原是地球上的热点。 本文认为, 洋岛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并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玄武岩和碧玄岩分离结晶形成的, 因为洋岛和洋底高原岩浆岩如果是双峰式分布的话, 则不大可能是分离结晶的, 其中的酸性岩部分可能是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同时有些岩浆演化的关系表明, 中酸性岩在哈克图解中与玄武岩受不同因素制约, 说明并非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
95.
阿尔泰塔尔浪地区出露一些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其中,斜长角闪岩为基性岩浆岩变质的产物,SiO_2含量为45.42%~52.96%,具有较高的Al_2O_3(13.14%~17.92%)、Fe_2O_3~T(9.08%~16.88%)和TiO_2(0.82%~3.23%)含量。斜长角闪岩样品稀土元素曲线比较平坦,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La/Yb_N=1.53~1.79),无明显的Nb和Ta亏损。通过野外产状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海山的构造环境。辉长岩SiO_2(46.96%~49.86%)含量稍低,TiO_2(0.38%~1.89%)变化较大,并富Al_2O_3(15.0%~20.81%)、CaO(10.13%~11.60%),具有中等至较高MgO含量(7.3%~8.3%)和相对较低的钾含量(K_2O=0.34%~1.03%),属亚碱性岩石系列(Na_2O>K_2O)。辉长岩呈现两种稀土元素组成特征。一种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配分曲线比较平坦(La/Yb_N=1.10~1.67),具有轻微的Eu正异常(δEu=1.03~1.10);另一种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La/Yb_N=5.97~6.39)并具有正的Eu异常(δEu=1.31~1.44),反映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斜长石堆晶的影响。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辉长岩具有明显的Ti、Nb和Ta负异常和Pb、Sr正异常,反映出明显的消减带岩浆特征。角闪石的~(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样品的坪年龄为266.9±6.1Ma,且年龄坪谱显示在其形成之后没有受到后期热事件的明显干扰,基本上反映了辉长岩的形成年龄。斜长角闪岩的~(40)Ar-~(39)Ar结果呈现出似马鞍型坪谱,其中最小的年龄坪(297.3±6.1Ma)可能反映了最近一期的变质事件,而且明显早于辉长岩的侵入。斜长角闪岩和辉长岩不同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组成表明二者可能代表了两期不同的基性岩浆活动。斜长角闪岩所具有的板内和消减带的复合特征表明其原岩可能是洋壳在俯冲消减过程中增生的海山残片,而辉长岩所具有消减带特征显示在二叠纪时期阿尔秦地区仍存在受俯冲作用影响的地幔源区。阿尔泰二叠纪岩浆活动无论在岩浆属性还是规模上都与泥盆和石炭纪的岩浆活动存在巨大差异,表明这两个时期的构造背景存在较大不同,可能反映阿尔泰正处于某种构造转换机制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96.
东秦岭及邻区地球化学分区与地球化学制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谷晓明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3,18(4):463-476
  相似文献   
97.
北秦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地球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宏飞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3,18(2):194-202
  相似文献   
98.
1995年度美国五大地浸铀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成龙 《铀矿地质》1996,12(6):375-376
1995年度美国五大地浸铀矿1995年度美国全部铀产量(包括常规、地浸、副产品等)是2.4X10’kgU,其中原地浸出法生产的铀是1.ZX10’kgU。与1993年相比,那时全美铀的产量是l.3X10’kgU,其中原地浸出法生产的铀是0.8X10’k...  相似文献   
99.
西藏尼木斑岩铜多金属矿区后续地质勘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光龙 《云南地质》2011,30(4):394-397
根据前期勘查结果,岗讲Ⅰ号矿体品位偏低,矿体厚度、产状变化较大,形态较复杂,应加强矿区基础地质工作,综合地质研究工作,总结铜、钼空间富集规律,建立成矿模式,指导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的合理化布局。  相似文献   
100.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140~210 m2时最大,随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的20~30 a间达最大值,随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小。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在林隙形成初期至40 a时逐渐增加,在40 a时达最大值,最大值出现时间较其他生长型滞后。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1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和藤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和草本植物和缓,灌木和草本植物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