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264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油气耗散作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进展、认识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生成后发生运移,在途经的围岩环境中发生流—岩相互作用而损耗,以及分散于地下或暴露地表而损失,这一过程即为油气耗散。油气耗散主要特点为流—岩地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将产生系列成岩蚀变,如氧化砂岩的绿色化、白色化,以及局部碳酸盐化等;导致一些成矿效应,如铀矿化、高岭土化等。从而在沉积盆地中构成有机与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同存共荣于一盆,此即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因而油气耗散作用内容属于交叉学科方向,目前仅在鄂尔多斯盆地得到初步研究。在油气耗散成岩及成矿作用过程中,部分微量元素、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碳、氢、氧、硫、硅等稳定同位素可表现出一定的标志性特征。这在目前"油气—铀溶液—砂岩"相互作用模拟实验中也已得到初步的证实。当前,沉积盆地中油气耗散方向与规模、成岩与成矿效应的地球化学作用机理、有机—无机(如烃源岩—铀等无机元素)作用效应及对相关资源评价的影响、多种能源综合协同预测与勘探等方面是未来油气耗散作用学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2.
丁清峰  王冠  孙丰月  张本龙  金圣凯 《岩石学报》2010,26(12):3709-3719
通过详尽的野外调研和室内研究,本文简要总结了大场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毒砂地温计,认为大场金矿成矿阶段由早到晚可划分为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石英辉锑矿阶段、含明金石英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共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分别形成贫矿化石英脉(成矿温度350℃左右,均一温度为280~360℃)、金-石英-硫化物碎裂岩型矿石(成矿温度301℃左右,均一温度为220~280℃)、金-石英-辉锑矿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和明金-石英脉型矿石(均一温度为160~220℃),最晚的石英方解石阶段则使先前形成的四类岩/矿石发生轻微硅化和方解石化蚀变(均一温度小于160℃)。结合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认为大场金矿成矿流体经历了早阶段静岩压力系统(成矿压力为215MPa,成矿深度8.1km)下的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中阶段静岩向静水压力过度系统(成矿压力为49~108MPa,成矿深度5.5~8.6km)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以及晚阶段静水压力系统(估计成矿压力小于40MPa)下的低盐度H2O-NaCl体系。最后认为,大场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中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83.
通过对天然气的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的综合研究,综合实际地质条件,明确了泸州古隆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并细分了不同气藏的气源贡献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来源与成因类型天然气:①以须家河组煤系为来源的自生自储型天然气;②以深层来源气为主的天然气;③以须家河组煤系烃源为主,深层来源为辅的混合型成因气。  相似文献   
384.
泥盆纪时期龙门山构造带北段位于上扬子古陆的边缘,继承了陆棚斜坡断陷,沉积环境受斜坡区北川、南坝大断裂控制,在平面上由西向东分为海槽区、台缘浅滩区、开阔台地区和局限台地区。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使整个扬子地台上升为陆,为泥盆纪沉积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早泥盆世,地壳下降、海侵开始,在青川—南坝断裂和马角坝—雁门坝断裂之间的甘溪、平驿铺和六合地区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滨岸碎屑岩沉积环境;中泥盆世,海侵更大、海域更广,天井山古隆起全被海水淹没并达汉南古陆边缘的朝天驿龙洞背附近;同时,川黔古陆地貌差异变小,物源供应减少,主要为一套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混合沉积;晚泥盆世,随海侵的进一步扩大,海域终止于天井山古隆起的边缘,区内基本无物源的供给,主要为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沉积旋回:平驿铺旋回、甘溪—观雾山旋回和沙窝子—茅坝旋回。总的格局为海侵延续时间较长且速度较缓慢,而海退延续时间较短、速度较快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385.
通过高温连续脱水实验,在950和850℃下,测定了女山的一个单斜辉石巨晶平行于[001]~*方向的氢扩散系数,分别为(6.5±土1.5)×10~(-12)和(1.8±0.7)×10~(12)m~2/s.碱性玄武岩中的幔源单斜辉石巨晶可能是研究上地幔中水的性质、演化和氢同位素特征的可靠样品。  相似文献   
386.
女山和盘石山橄榄岩包体中的水: 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来自安徽女山新生代碧玄岩中的6个和江苏盘石山新生代玄武岩中的3个名义上“干”橄榄岩包体中的矿物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普遍含有微量的结构水,以OH-的形式赋存;除1个女山包体外,其余的橄榄石均未探测到结构水;女山1个石榴石橄榄岩中的石榴石未能探测到结构水。单斜辉石中结构水含量>斜方辉石>>橄榄石(石榴石)。结合文献中的资料来看,岩石圈地幔中水的分布可能既具有大尺度不均一性,又具有小尺度不均一性,可能并不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387.
鉴于鸡西市城区地下水资源类型、赋存条件、补排关系,量与质的现状,结合前人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认识,提倡合理开采,取储兼顾、开源节流,管好用好地下水资源,更好地为城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88.
中国东部地壳的结构和组成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2  
根据已发表的12条地学大断面和6条折射地震剖面资料,获得了中国除塔里木以外9个大的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在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克拉通950000km2范围内采集了11451件岩石样品.由这些样品组合而成了905件组合样品.对这些组合样品分析了63种元素和组分的含量.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所建立的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对区域典型深部样品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对出露地壳剖面和下地壳包体的综合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东部地壳各结构层元素丰度.结果表明,除塔里木和秦岭造山带外,中国各构造单元地壳结构可分为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部和下地壳下部4层.其中,下地壳和地壳整体Vp波速较全球大陆地壳相应平均值低0.2~0.5km/s.中国东部下地壳整体平均地震波速与中性麻粒岩一致,其SiO2含量约为58%.这种中性下地壳成分特征与目前普遍认为的基性下地壳模型明显不同.中国东部地壳整体成分亦比现有大陆地壳成分估值的演化程度高,其特征为SiO2=64%,具明显负Eu异常(Eu/Eu*=0.80),相对亏损Sr和过渡金属元素,La/Nd(3.0)比值近于岛孤岩浆岩,计算出的μ值(238U/204Pb)约为5,以下相容性相近的元素对比值与原始地幔的比值相同或接近:Zr/Hf=37, Nb/Ta=17.5,Ba/Th=87, K/Pb=0.12×104,Rb/Cs=25, Ba/Rb=8.94,Sn/Sm=0.31,Se/Cd=1.64, La/As=10.3,Ce/Sb=271,Pb/Bi=57,Rb/T1=177,Er/Ag=52,Cu/Au=3.2×104,Sm/Mo=7.5,Nd/W=40,C1/Li=10.8,F/Nd=21.9和La/B=1.8.  相似文献   
389.
桐柏地区存在两个铅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的基底块体,在桐柏-商城断裂北侧,基底岩石以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为特征,而桐柏-商城断裂南侧,基底岩石以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为特征,它们分别可与南阳盆地以西的北秦岭和南秦岭构造带中基底岩石的铅同位素组成相对比,从而证明桐柏地区是秦岭造山带的构造东延部分.同时,通过桐柏地区侵入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早古生代侵入岩浆主要来源于北秦岭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的块体,而中生代侵入岩浆则来源于南秦岭低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组成的块体,指示在南阳盆地以东,相当于北秦岭构造块体的地壳深部存在南秦岭的陆壳物质,反映南秦岭的陆壳物质早期向北俯冲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并作为北秦岭中生代花岗质岩浆的源区  相似文献   
390.
本文提出的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水中的硅和锶,具有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样品无需处理,可直接进样测量等优点。检出限:硅(以二氧化硅计)为0.5mg/L;锶为0.001mg/L。方法简便、准确,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