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扬子克拉通北西缘碧口群的解体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匡耀求  张本仁  欧阳建平 《地球科学》1999,24(3):251-255,286
碧口群组成十分复杂,论述了对其解体的必要性;解体出了包括鱼洞子花岗绿岩地体周缘的稳定陆缘沉积建造,扬子地台北西缘古元古代间裂谷型火山-沉积建造,中元古代洋壳残生及深海沉积物和新元古代的火山弧前盆地堆积,新元古代的残留地中海式堆积以造山后的山间盆地堆积等众多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单元;并对其形成过程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2.
根据微观薄片分析,结合岩芯资料、地表露头以及实验分析,对川西前陆盆地北部九龙山地区致密砾岩储层微观裂缝的成因类型与特征、形成序列、有效裂缝的控制因素以及微观裂缝对储层的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微观裂缝可以分为穿砾缝、砾缘缝和砾内缝3种类型。微观裂缝以构造成因为主,还有成岩成因微裂缝和原生微裂缝。微观裂缝的充填程度较弱,绝大多数微观裂缝都属于有效裂缝。微观裂缝的有效性主要受裂缝的形成时间、后期溶蚀作用以及异常高压流体等因素的影响。微观裂缝的平均开度为11.0μm,平均面密度为0.85 cm/cm2,反映研究区微观裂缝十分发育。微观裂缝的平均孔隙度为0.78%,占储层总孔隙度的22.9%,平均渗透率为3.18 m D,说明微观裂缝是该区致密砾岩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13.
遵循区域岩石圈系统的组成和状态制约区域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引起的物质分异和循环反映区域岩石圈发展和演化的构想,分析了秦巴地壳的化学和岩石组成特征及岩石圈的高热流状态,并据之阐明秦巴花岗岩类多具有Ⅰ型和Ⅰ—S混合型特征及该区缺乏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典型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的原因,同时由该区花岗岩类岩石多具有黑云母组合和角闪石组合脱水熔融特征,揭示了多数花岗岩浆形成的较高熔融程度及有大量未经风化沉积旋回的岩浆岩加入了岩浆的源区,从而为秦巴上、下地壳化学成分差异小、物质分异弱找到了较合理的解释。本例表明在区域成岩和成矿研究中,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状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4.
全面地介绍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马尔柯夫过程分析(极限概率、熵分析、置换性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在古老地层对比研究中的应用.并以武当山—安康—勉略—带中上元古界为例,系统地剖析了区内中上元古界的时代、层序、岩石组合类型、沉积旋回特征、岩石表明,分布于勉略一带的碧口群同武当山群、郧西群、耀岭河群存在显著差异,难以对比;武当山和安康两地的耀岭河群基本上可以对比,而郧西群仅相当于武当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5.
文中收集了全球太古宙TTG 和后太古宙埃达克岩的数据,研究对比表明,太古宙TTG 不同于埃达克岩,早先学术界认为太古宙TTG 相当于现代的埃达克岩,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是一个伪命题。TTG 术语最早出现时并没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见解,后来发现了埃达克岩才引出二者类似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见解?推测有两种可能:1)早先的研究均来自抽样的研究,即从典型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但是,抽样研究可能没有代表性。2)TTG平均值的误导,TTG 的Sr的平均值的确>400×10-6,相当于埃达克岩,但是,通过分析TTG 全球数据表明,TTG 中的Sr含量变化很大,与埃达克岩没有关系。TTG 主要出现在太古宙,后太古宙很少;TTG 是太古宙岩石地壳的主体;而埃达克岩主要出现在后太古宙,是火山岩中很少的类型。这表明,TTG 和埃达克岩分别处于不同的构造体制。太古宙异常的热,可能还没有板块构造。太古宙的岩浆岩(包括TTG)即使与后太古宙某些岩浆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也不能照搬现代板块构造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6.
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别造山带岩石地震波速的高温高压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断面观察值的对比,结合地表出露岩石对深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化学示踪,揭示了该造山带现今地壳各结构层的基本岩石组成:上地壳主要由长英质岩石组成,榴辉岩在其中仅占0~20%;中地壳(低速层)主体由长英质片麻岩和花岗岩组成;下地壳上部由80%镁铁质麻粒岩和20%长英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下部由幔源底侵岩浆作用形成的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泊松比为0.265~0.280,明显高于榴辉岩的泊松比,表明其中即使有榴辉岩存在,含量也应极少。各构造单元出露的白垩纪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化学组成,其铅、钕与锶同位素组成均可与北大别的核杂岩相对比,表明花岗岩浆均应以深部核杂岩为源岩。因此,被白垩纪花岗岩侵入的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单元和宿松高压变质岩单元深部均应由核杂岩组成,亦即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应呈拆离的构造岩片覆盖于核杂岩之上。鉴于白垩纪花岗岩的钕模式年龄(tDM)均集中于古元古代(1.8~2.2Ga),表明花岗岩的源区应限于核杂岩中构成原中地壳下部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岩层。这为中地壳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提供了佐证。考虑到大量花岗岩浆的抽出,应留下更大体积的镁铁质岩残留体,后者在地壳流变增厚调整过程中可能因密度增大而下沉,也可能因地震波速增大而显示下地壳的特征,更可能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而使由镁铁质残留体组成的原中地壳下部转变成现今下地壳上部的组成。根据大别碰撞后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还可证明组成大别下地壳的镁铁质岩更可能是1.1Ga前而非中生代形成的底侵岩层。实践表明,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结合可较好揭示区域地壳结构一组成。  相似文献   
117.
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是北秦岭两个主要的火山岩浆作用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元古代基性火山岩具有相对低SiO_2、Al_2O_3和高TiO_2特征,基性火山岩TiO_2-P_2O_5、MgO/FeO-Y、的变化显示了正常的、稳定的岩浆作用过程,相容元素分配模型表明这一时期基性火山岩与华北区上地幔部分熔融岩浆作用相吻合,早古生代基性火山岩除普遍具有高、低特征外,突出地表现出地球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多源、混合岩浆作用的干扰使单源岩浆演变特征遭受破坏,相容元素分配模型表明:这一时期基性火山岩浆与引起秦岭区、华北区上地幔岩浆共同作用有关系,北秦岭基性火山岩浆作用的特征与这一地区从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构造发展是相适应的,反映了该区上地幔性质及岩石圈构成的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118.
苦橄岩和科马提岩都是富镁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早先,学术界大多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很少强调。于是认为二者的地球化学性质近似,成因类似,形成条件类似。本文采用全数据模式的研究方法,从数据库收集了全球太古宙全部科马提岩和后太古宙全部苦橄岩数据,对比的结果表明,太古宙科马提岩与后太古宙苦橄岩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科马提岩与苦橄岩,不仅地球化学特征不同,而且成因不同,形成条件不同,产出时代不同,源区组成也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太古宙和后太古宙不可能属于同样的构造体制。太古宙是火球时代, 地球异常的热, 主导的可能是静止盖幔构造(stagnant lid tectonics);后太古宙是热球时代,地球相对冷了许多,主导的是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科马提岩在太古宙广泛出露,无需地幔柱模式;而苦橄岩在后太古宙很少出露,才真正需要地幔柱模式。  相似文献   
119.
120.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Sou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的均高度敏感,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