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张春  李洋 《吉林地质》2011,30(3):108-111,127
矿山由通化县远程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由于矿山生产对周边地质环境造成危害,需对矿山活动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做出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相似文献   
22.
阿克苏河流域气候变化对潜在蒸散量影响评价(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vapotranspiration i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factors on evapotranspiration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60 to 2007 within and around the Aksu River Basi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RET) was estimated with the FAO Penman-Monteith metho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RET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RCGIS and Mann-Kendall metho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attribute the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relative humidity, vapour pressure and wind speed on R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annual RET in the eastern plain area of the Aksu River Basin was about 1100 mm, which was nearly twice as much as that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The trend of annual RET had significant spatial variability. Annual RET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outheastern oasis area and southwestern plain area and increased slightly in the mountain areas. The amplitude of the change of RET reached the highest in summer, contributing most of the annual change of RET. Except in some high elevation areas where relative humidity predominated the change of the RET, the variations of wind velocity predominated the changes of RET almost throughout the basin. Taking Kuqa and Ulugqat stations as an example, the variations of wind velocity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changes of RET.  相似文献   
23.
矿业城市受到矿山开发与城市扩张的双重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煤矿城市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区,根据汤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设定5种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情景,采用SWAT模型模拟分析5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以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70—20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流域内蒸散发量、土壤下渗量和地下径流量年均分别减少-1. 48 mm、-0.38 mm、-0.29 mm,地表径流量年均增加0.76 mm,汛期与非汛期径流增加;在不同水文年份,土地利用变化对平水年的年径流影响最为明显,对枯水年年径流的影响大于丰水年。本文主要提出了以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该方法对矿区范围内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4.
水下井口回接是海洋石油钻井工程中的一项特殊工艺。为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边际油田的开发效益,利用临时弃井的井进行水下井口的回接,并在此基础上建造小型生产平台是开发边际油田一项不错的选择。于1988年钻探的BZ34-3-2D井,试油显示较好,采用了保留水下井口的临时弃井。介绍了井口回接工艺以及该工艺在BZ34-3油田的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对常规井口回接工艺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利用水下摄像技术观察水下井口情况,最终回接成功,对今后水下井口回接作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山东地震台网记录的2022年1月8日门源MS 6.9地震原始波形进行分析,测算出88个测震台站的MS、MS7、M(S(BB))等3种面波震级,并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青海区域地震台网编目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山东地震台网测定门源MS 6.9地震的面波震级MS、MS7、M(S(BB))分别为7.20、7.16、6.96;②M(S(BB))震级的测定方法简单,不同台站之间的偏差较小,一致性较好,适合在地震台网的地震速报中使用。这与震级国家标准GB 17740—2017的规定相一致。  相似文献   
26.
197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活动主体区的迁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特征从时序演化和空间分布两方面作了分析,发现该地区地震在时序上存在前后两个演化过程相似的活动时段,并在空间分布上有着较好的分区性,地震活动主体区域存在明显的迁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华不地区今后地震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27.
ZG市诈骗犯罪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诈骗犯罪是现代城市中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现有研究多从社会学角度,基于微观层次探讨影响诈骗受害的个人属性特征,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对诈骗受害者生存环境中的中宏观层次因素的考虑。本文基于犯罪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以及负二项回归等研究方法,对ZG市5类诈骗警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于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 各类诈骗的时间分布规律各异,但整体上呈现出工作日高于休息日、下午或晚上高于上午、凌晨时段为最低的特征;② 和其他类型的城市犯罪类似,诈骗犯罪整体呈现出与老城区距离衰减的“多中心”显著性集聚特征;各类型诈骗热点的空间分布大同小异,多分布在城市的老城区、CBD、火(汽)车站、城中村或高校布局的周边地带;③ 各类诈骗犯罪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各异,但整体表现出与银行网点、旅游景点、道路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高校等建成环境因素高度相关;与购买商品房家庭占比、受教育水平、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水平等社会环境显著相关的特性。本文拓展了犯罪地理学领域对诈骗犯罪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各类诈骗犯罪符合日常活动理论的理论假设,对诈骗受害情景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选取陕西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5年5月西安活断层探测爆破资料和2005年6月28日柞水铁矿爆破资料,运用数字地震台网地震速报及地震编目使用的3种常规地震定位软件,对12次爆破事件进行分析,将其定位结果与GPS测定的爆破位置进行对比,以此对地震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29.
煤层气测井资料解释初探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探讨了用于煤层气测井资料解释的煤层气储层的组成模型。煤层气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结构,因此它可以分成裂隙和含微孔隙的基质两部分。就煤层气储层的组成成分而言,它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和气四个部分组成。从此组成模型出发,用以“岩心刻度测井”为主的解释方法,对煤层气储层的灰分、含气量和渗透率等储层参数进行了实测解释分析。  相似文献   
30.
张芹  张春霞  杨云 《地下水》2002,24(2):113-113,115
本文针对泰安地区地下水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所做工作、新体制的优点及对目前的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