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61篇 |
免费 | 1647篇 |
国内免费 | 18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5篇 |
大气科学 | 1171篇 |
地球物理 | 1456篇 |
地质学 | 5226篇 |
海洋学 | 1221篇 |
天文学 | 142篇 |
综合类 | 645篇 |
自然地理 | 11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354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285篇 |
2019年 | 339篇 |
2018年 | 346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13篇 |
2015年 | 306篇 |
2014年 | 456篇 |
2013年 | 379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357篇 |
2010年 | 377篇 |
2009年 | 367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419篇 |
2006年 | 400篇 |
2005年 | 436篇 |
2004年 | 354篇 |
2003年 | 366篇 |
2002年 | 271篇 |
2001年 | 247篇 |
2000年 | 307篇 |
1999年 | 346篇 |
1998年 | 319篇 |
1997年 | 351篇 |
1996年 | 348篇 |
1995年 | 320篇 |
1994年 | 313篇 |
1993年 | 278篇 |
1992年 | 279篇 |
1991年 | 276篇 |
1990年 | 225篇 |
1989年 | 195篇 |
1988年 | 73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79篇 |
1984年 | 63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41篇 |
1981年 | 42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64年 | 7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22篇 |
1957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41.
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市为对象,利用冬季(1月)和夏季(7月)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外墙壁面表面温度、外墙壁面近旁气温和对应高度的庭院气温实测资料,分析了城市建筑物外墙壁面对庭院不同高度气温的影响。得出:建筑物外墙壁面对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热力效应,其效应随季节、昼夜以及壁面方位、高度的不同而各异。建筑物外墙壁面与庭院大气相互影响,昼间建筑物外墙壁面向庭院大气传热,呈现热源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源效应减小;夜间建筑物外墙中、上部壁面从庭院大气吸收热量,呈现热汇效应,随高度增加,热汇效应增大。冬季各壁面的热力效应差异显著,昼间的热源效应南向壁面最为显著,北向壁面热源效应为负,夜间的热汇效应北向壁面最大;夏季各壁面的热力效应差异小于冬季,昼间的热源效应西向壁面较大,夜间的热汇效应东向壁面较明显。分析表明:城市建筑物外墙壁面的热力效应不可忽视,其对立体城市气候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1971-2008年山东省雨凇天气的气候概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山东省发生雨凇的分布极不均匀,鲁西北西部和鲁西南西部最多,鲁中山区和鲁东南地区次之,半岛东部最少;时间上,山东省雨凇有明显的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全省雨凇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雨凇发生时日平均气温为.2.0℃,雨凇发生时地面常规观测时次的风向大多为偏北风,最大结冰一般在30mm以下;38a共7次系统性雨凇过程,均为先暖后冷型。 相似文献
143.
近20年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热带森林在碳循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根据目前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海南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 ,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 ,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海南森林碳储量从 1979年的 30 4 5TgC增加到 1998年的 37 74TgC ,年均增加 0 36 4 5TgC ,增长率为1 19% ,是全国平均增长率的 2 5倍 ;海南森林在碳循环中起不断增强的碳汇作用 ;森林碳密度呈加速减少趋势 ,储碳潜力将很大 ;随着海南全面禁止采伐和封育等林业措施的实施 ,森林面积扩大 ,林龄结构改善 ,储碳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海南森林在全国或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社会价值与意义将日渐突出。通过对碳储量计算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提出应加强对森林群落各层次生物量的实测与实地监测研究 ,统一计算方法 ,以提高碳储量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4.
胶州湾三维变动边界的潮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基于Blumberg等(1986)的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引入变边界处理技术,建立了胶州湾三维变动边界的潮流模型,模型以σ-正交曲线坐标下三维非线性潮波方程为基本方程,引入2.5阶瑞封闭方程组,采用分裂算子法数值求解方程组,利用湍封闭方程求解垂直紊动粘滞系数,采用干湿网格方法模拟潮流漫滩过程,三维变动边界潮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历史分析为基础,以环境同位素及大陆盐化咸水后期变化为实证依据,重塑了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模式演变。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以来河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流系统经历3个演变阶段:(1)距今18~15 ka的低海平面时期,接受持续补给,地下水得到充分交替,发育穿透达到或接近第四系底界的区域水流系统;(2)距今15~12 ka的海平面急剧抬升期,地形势差减弱,发育穿透第三含水层组的早期中间水流系统,与此同时区域水流系统趋于停滞;(3)距今2.5 ka以来,现代河流地貌成形,高位河床与低位河床及河间低地的势差成为主要驱动力,发育穿透第一及第二含水层组的晚期中间水流系统。随着海平面抬升,后期发育的水流系统切割前期水流系统的一部分并叠置其上。因此,现今河北平原第四系的地下水流系统乃是不同演变时期地下水流系统的时空四维集合体。其他濒海平原,乃至侵蚀强度随时间减弱的内陆盆地,都有可能出现类似图景。距今12 ka前后形成的大陆盐化咸水,由上升水流带到浅部,导致浅层咸水以及土地盐渍化,乃是河北平原水资源利用及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性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8.
选取登陆前后路径基本相似,登陆减弱后北伸倒槽也基本相似,而对山东省造成的降水却差异较大的两个热带气旋,利用实况观测、T213和MICAPS分析资料,主要从天气学、能量学及水汽输送等方面进行对此分析,探讨了热带气旋倒槽造成北方暴雨的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热带气旋倒槽均北伸到鲁西南和鲁中地区,无论是位置还是凤场都基本一致,但各自与上层500hPa副热带高压系统的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在低空东南急流都建立的情况下,急流轴上风向变化的差异,水汽通量散度的不同,可为今后的天气预报提供一点参考;两次热带气旋的能量场分布也存在不同,但高能轴与强降水的分布基本一致,这对预报热带气旋倒槽暴雨落区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9.
1 .IntroductionThe lifting systemis composed of pipes andtheir connectors .It is not onlythe lifting channel formanganese nodule betweenthe miningship andintermediate bin,but alsothe supporting massfor deepsea miningequipment and cables .Sothe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150.
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小震条带上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分析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分布格局,发现张北地震前存在小地震条带。条带由20余年持续发生的小震组成,与华北地壳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相同,是燕山-渤海地震构造带的西延段落。6.2级强震发生在条的东端。文中讨论了张北地震地点预测失误的原因,提出采用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交叉,融合的思路,分析观今小地震活动图象、震源机制资料,从构造学,运动学,动力学角度,研究地壳深部地震构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