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五大连池火山岩带的地幔富集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邵济安  张文兰  张聪 《岩石学报》2008,24(11):2485-2494
小古里河-科洛-五大连池-二克山新生代火山岩带是一条富钾火山岩带,本文选择科洛荡子山新近纪的白榴碧玄岩和其中的方辉橄榄岩地幔包体和白榴霓霞岩岩浆包体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大量地幔交代的证据,从而认识到以方辉橄榄岩代表的岩石圈地幔在来自软流圈富含不相容元素的流体交代作用下,形成了富集地幔,白榴霓霞岩包体和富钾的火山岩则来自这类交代型地幔不同阶段部分熔融的岩浆,因此火山岩具有低Nd、低Pb和高Sr的同位素特征。富钾火山岩带的K2O/Na2O等值线图表明长400km,宽50km的幔源富钾的火山岩带是受新生代陆内NNW走向的裂谷控制。  相似文献   
62.
通过详细的测温并辅以新发展的激光拉曼分析流体包裹体密度技术,对山东昌乐玄武岩内刚玉巨晶中的流体和熔融包裹体进行了测试,鉴定出:刚玉中多类流体包裹体为富CO2包裹体,也含少量其他挥发分,密度低于0.55g/cm3(多数<0.3 g/cm3)或位于0.65~0.75 g/cm3范围,前者指示包裹体遭受泄漏;另外一类流体包裹体为富CO2盐水包裹体,也含少量其他挥发分,密度0.64~0.78 g/cm3.各类熔融包裹体中,一类在1 100~1 300℃均一,另3类在1 040~1 280℃均一,但熔融包裹体中也有许多无法均一,是由于其内固体物质粘滞性高同时升温时间有限或富CO2相、富熔体相不均一捕获所致.以熔融包裹体最低均一温度(1 000~1 100℃)代表刚玉内包裹体的捕获温度,用"等容线法"限定包裹体捕获压力为350~640 MPa,经静岩压力换算深度为12~23 km,即中-下地壳深度.大量富CO2包裹体在测温过程中无法观察到相变行为,是鉴定昌乐刚玉的重要标志,而富CO2及含CO2盐水包裹体与熔融包裹体密切伴生及熔融包裹体不均一捕获的特点,反映捕获温压条件下深部流体和熔体存在不混溶现象,也表明昌乐刚玉形成于中一下地壳CO2过饱和的高温熔体环境.  相似文献   
63.
骑田岭花岗岩体位于南岭中段,总出露面积约520 km2,是一个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被它侵入的最新地层为早三叠世大冶灰岩,在岩体南侧不远处的早白垩世红层中,含岩性与骑田岭主侵入体岩性相近的花岗岩砾石及花岗质碎屑岩夹层,据此可以认定,骑田岭主侵人体的侵位时代为早三叠世与早白垩世之间.广东省地质局南岭区测队(1959)在<南岭侵入岩>中,最早研究了骑田岭花岗岩体,指出它侵位于晚侏罗世之后和早白垩世之前.  相似文献   
64.
闪锌矿和黄铜矿交生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由富铜热液交代闪锌矿形成。本文通过显微结构研究、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都证明了建德铜矿的“黄铜矿病毒”结构系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群仍保留着原始黄铜矿的轮廓,高倍电镜下具明显的交代残蚀结构,电子探针点、线、面成分分析都表明,无论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含量多少,Fe:Cu原子比始终在1附近,与后期热液交代说不相符。总成分在相图上的投点还否定了固溶体成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65.
江西东乡铜矿中含铜硫化物的几种 微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对江西东乡铜矿矿石矿物的光学显微镜以及电子探针的研究,发现了该矿石中久辉铜矿与蓝辉铜矿呈页片状或互界状的交生构造,同时还存在着斑铜矿-蓝 辉铜矿的环带状构造。这两种构造中的蓝辉铜矿在成分上有明显差异,前一种构造中的蓝辉 铜矿不含Fe,而环带构造中的蓝辉铜矿含一定量的Fe。讨论了两种蓝辉铜矿各自的形成机制及其地 质意义。  相似文献   
66.
论华南地区中生代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总被引:174,自引:30,他引:144  
文章在总结大量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华南地区中生代发生了3次大规模成矿作用,且都在燕山期。其中,第一次发生在燕山早期的180~170Ma,以赣东北和湘东南的Cu、Pb-Zn、(Au)矿化为代表。第二次发生在燕山中期的第二阶段(约150~139Ma),主要是南岭及相邻地区以W、Sn、Nb-Ta等有色-稀有金属矿化为主的成矿作用。第三次是发生在燕山晚期125~98Ma的以南岭地区Sn、U矿化和东南沿海地带的Au-Cu-Pb-Zn-Ag矿化为代表的成矿作用。华南地区中生代这3次大规模的成矿作用是该地区岩石圈发展演化的产物,它们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壳-幔相互作用、深部热和流体的参与有着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7.
长江河流沉积物磁铁矿化学组成及其物源示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电子探针分析了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河漫滩沉积物中磁铁矿的元素组成.磁铁矿中的FeO平均含量稍高于其标准组成,而Fe2O3平均含量则明显低于标准组成;Ti、Al、Cr、V、Mn、Mg、Co和Zn等元素在磁铁矿中含量变化大,不同支流的磁铁矿的元素组成不同,同一取样点不同样品磁铁矿的元素组成变化也较大.金沙江、湘江、汉江及长江干流磁铁矿与钛磁铁矿、钛尖晶石、钒钛磁铁矿和铬铁矿等出溶交生,TiO2、Cr2O3和V2O3等元素含量高且变化大.金沙江磁铁矿富Mg、Al和Cr;大渡河、雅砻江和岷江磁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多低于0.5%;涪江、汉江磁铁矿富Ti和V,而湘江磁铁矿富Ti和Al;总体上,长江干流上游磁铁矿富Ti,而下游磁铁矿中Ti、Al、Cr、V、Mg和Mn含量低于0.15%.干流磁铁矿的元素组成变化反映主要支流源岩组成及对干流影响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8.
W属于不相容元素,在花岗岩质岩浆的分异演化过程中,W趋向于岩浆期后的流体中富集,因此自然界中钨矿床的主要类型为高温热液石英脉型、与热液蚀变有关的云英岩型和成矿热液交代碳酸盐类围岩而形成的夕卡岩型.  相似文献   
69.
湘南癞子岭花岗岩岩株侵位于燕山早期,其锆石U-Pb年龄为154~155 Ma,以富含Li,Rb,Sn,W,Nb,Ta等稀有金属元素,Pb,Zn等贱金属元素以及H2O,F等挥发份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自下而上,在450~500m的垂直距离范围内,从黑鳞云母花岗岩带,经浅色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锂白云母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70.
独居石是常见的稀土矿物之一,常出现在各类岩石中,是重要的成因指示矿物和定年矿物,因此准确测定独居石化学成分不仅具有重要的地质成因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的电子探针定年、原位同位素等分析工作提供可靠的参数。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具有原位无损和高空间分辨率(~ 1 μm)的优势,该研究以SPI公司独居石标样为分析对象,在精细全元素波谱扫描工作基础上,对其化学成分的电子探针测试条件:加速电压、束流和测量时间的设定、分光晶体、分析线系、检测限、干扰系数,标样的选择等多个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讨论,确定最佳测试条件参数,并获得和各元素含量推荐值基本一致的成分数据。文章建立了日本电子JEOL JXA-8530F Plus电子探针下独居石化学成分的最佳分析条件,实现了大罗兰圆大分光晶体(R=140 mm)对微量元素的精准测定,同时各元素含量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20%(范围为0.05%~17.75%),满足了后续实际样品的化学成分和CHIME定年的整合分析测试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