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藏南吉隆地区聂拉木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岩层(石)-事件法填图结果表明,吉隆地区原聂拉木群实际上包含了变质地层和变质深成岩,应予以解体。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称思马片麻岩,侵位于晋宁期。变质地层称聂拉木岩群,包括曲乡岩组和江东岩组,两者以韧性断层接触,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经历了吕梁末期的中压型蓝晶石-十字石亚相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与思马片麻岩-同于晋宁末期接受角闪岩相变质、喜马拉雅期绿片相退变质。  相似文献   
12.
在地层、古生物、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取得若干新进展.如:查明吉隆沟前寒武纪至侏罗纪地层剖面完全可与经典的聂拉木-樟木剖面对比,是喜马拉雅地区又一极为重要的剖面;进一步确定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具有分带特征,并划分出南、北2个不同时期的蛇绿混杂岩带;在扎东、穷果等地发现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   
13.
西藏仲巴晚白垩世硅质岩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仲巴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雅鲁藏布缝合带。雅鲁藏布缝合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部位,是中国境内最长(1700km)、闭合时间(喜山期)最晚的一条缝合带,走向近东西,大致沿雅鲁藏布江谷地及其附近呈狭长带状展布。向西呈北西向与印度河缝合带相连,向东至墨脱县一带经过雅鲁藏布大狭谷向南进入缅甸、泰国境内。该带北侧为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块,南侧为喜马拉雅地块。带内发育蛇绿岩带、消减复理石混杂岩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混杂岩带基本沿蛇绿岩带南侧呈带状分布,自浪卡子向西至仲巴一带均有分布,许多学者对混杂堆积…  相似文献   
14.
西藏仲巴晚白垩世奎质岩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首先探讨了数字地图接边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数字地图接边的理论基础和接边的关键技术及流程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AutoCAD数据,针对不同地物接边特点,设计不同接边方式。在VBA环境下通过选取待接边地物,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编程实现了各类地物的接边,很好地解决了繁杂的接边工作,大大提高了地图数字化的效率和数字地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地层、古生物、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等方面取得若干新进展。如:查明吉隆沟前寒武纪至侏罗纪地层剖面完全可与经典的聂拉木-樟木剖面对比,是喜马拉雅地区又一极为重要的剖面;进一步确定了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具有分带特征,并划分出南、北2个不同时期的蛇绿混杂岩带;在扎东、穷果等地发现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   
17.
于2000-2005年在藏西南地区进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先后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点13处,共采集到各类石器、古陶片、骨片等1697件,为雪域高原古人类发展演化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经研究认为,主要为中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部分有新石器文化的叠加,仅个别为旧石器文化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为解释冈底斯南缘新发现的中基性岩体构造环境及物质来源等信息,以西藏自治区贡嘎县昌果乡辉长闪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得到岩体锆石年龄为(165±1. 1) Ma。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富铝(Al2O3=18. 84%~20. 70%)、富钾的特征,在构造判别图解中样品多落在挤压岛弧区域,表明其形成构造环境应为俯冲岛弧环境。样品具较为平缓的稀土配分曲线,岩浆分异程度较低,无明显Eu异常,(La/Yb)N平均值为2. 30(<4. 3),与幔源岩浆的稀土配分型式相似。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值为很高的正值(12. 97~18. 74),二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50~218 Ma,略大于其侵位年龄,表明幔源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该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冈底斯俯冲过程中的成熟岛弧期,从而也进一步证实了南冈底斯在中侏罗世处于俯冲岛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9.
西藏仲巴县穷果北部日喀则弧前盆地地层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区内发育完好并保留下来的白垩纪—始新世地层的研究,海相白垩纪日喀则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昂仁组、帕达那组、曲贝亚组;古新世—始新世错江顶群包括下部曲下组和上部加拉孜组,整合覆于错江顶群之上的“如角藏布砂砾岩”为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日喀则群与错江顶群在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及构造地质学诸方面的差异揭示了两群之间,更确切地说,曲贝亚组与曲下组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该不整合形成于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与丹尼期之间。该区日喀则弧前盆地完整的地层序列全面再现了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过程,两板块的碰撞和新特提斯洋的彻底关闭发生在弧前盆地封盆粗碎屑岩沉积结束以后,这比原来认识的要晚些。  相似文献   
20.
西藏普兰、吉隆沟一带藏南拆离构造发育较为完整,主滑脱面位于基底聂拉木岩群与盖层肉切村群及绒沙组之间,但部分地段被中新世二长花岗岩侵蚀。调查研究认为,藏南拆离构造具有长期、多期活动性,不仅在中新世有多次强烈活动,而且在古生代至中生代长期伸展拉张作用过程中就已逐步形成并不断活动,至少在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等均有过较强烈至强烈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