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云南者太地区位于开远-丘北金成矿带东缘,该区及其周边已发现卡林型金矿和木利式锑矿床(点)20余处,具有良好的金、锑矿找矿前景。本文以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含量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元素相关性、成矿有利度系数等指标,总结了元素组合、富集贫化规律及其与地质背景、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区内主要富集元素为Au、Sb、As、Bi、Cd,主要高分异元素为Au、Sb、As、Cd,且具有较高的成矿有利度系数。结果显示,Au元素异常严格受近东西向构造带、北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以及二叠系-三叠系不纯碳酸盐岩、硅质岩、细碎屑岩等因素控制;而Sb元素异常与近东西向构造带、台盆相沉积环境、泥盆系硅化灰岩(硅化碎屑岩等)有着密切联系。依据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圈定综合异常7处,划分出3个找矿远景区,指出了区内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2.
砗蚝(Hippopus hippopus)的人工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6年4—9月开展了砗蚝(Hippopus hippopus)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采用五羟色胺进行催产、促使配子排放;精卵分别收集,进行异体间受精以避免自交;受精卵经过30h孵化,选出600万D形幼虫进行培育。砗蚝的早期生活史与砗磲(Tridacna spp.)相似,经历前期面盘幼虫、中期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足面盘幼虫、单水管稚贝、双水管稚贝、外套膜触手稚贝、幼贝等阶段。与砗磲不同的是,砗蚝怀卵量较少,但卵径较大,D型幼虫也较大,幼虫趋光性更强,壳长2.0mm以后外套膜不伸出壳缘外,幼贝贝壳形态也不同于砗磲。同砗磲幼虫一样,砗蚝幼虫需要构建虫黄藻系统之后,才能出现鳃、次生壳等,从而完成变态成为稚贝。砗蚝幼虫变态率较低,仅为1.4%。中间育成期间,丝状藻和锥形螺是稚贝培育的主要敌害,需及时清理才能确保稚幼贝正常生长发育。经过120d的精心饲育,培养出平均壳长6.3mm幼贝500余个。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砗蚝人工繁育、中间育成、增殖放流、资源修复及移植保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隐伏断裂的近地表特征和第四纪活动性,在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通过地震反射剖面获得了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深约1km以浅的地层及构造分布图像,其结果表明,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表现为由多条视倾向N的正断层组成的断裂体系,总体走向NWW,断层错断第四纪内部地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显示,该断裂向上错断的最新地层为浅棕红色-褐黄色黏土层,上断点埋深在57.00~61.50m之间。结合采集样品的测年结果判断,封丘段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文中的研究结果可为重大工程选址、城镇规划与建设、震害预测与评估提供基础资料,对于探讨新乡-商丘断裂深浅构造关系、区域构造演化等地球动力学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4.
强电磁干扰下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噪声压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地下水探测方法因具有高分辨力、高效率、信息量丰富和解唯一等优点而备受地球物理工作者关注。近几年,该方法在正演模型和反演解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水文地质勘查方面的应用也进一步拓展。然而,磁共振信号极其微弱、对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反映敏感,成为其应用的主要瓶颈。吉林大学地下水磁共振技术课题组针对噪声的产生机理及特性,对影响信号质量最严重的两类噪声--工频谐波噪声和尖峰脉冲噪声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强电磁干扰下磁共振地下水探测噪声压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近期研究进展,包括磁共振信号的工频谐波噪声压制方法和尖峰脉冲噪声压制方法,简要介绍了实时参考消噪技术、独立分量分析技术、基于能量运算的尖峰噪声抑制技术以及基于同步压缩小波变换和自寻优非线性阈值补偿技术抑制电磁干扰的研究示例,展望了地下水磁共振探测噪声压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5.
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四号孔( WFSD-4)在二开钻进过程中,钻井液受到了较为严重的CO2污染,造成钻井液性能变坏,具体表现为粘切升高,流动性变差,影响了正常钻进。通过分析CO2污染钻井液的影响因素,并结合钻井液遭受CO2污染的机理和特点,在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CO2污染的规律、性能特征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即在保证钻井液pH值的条件下,通过石灰除去钻井液中的酸根离子等。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聊城-兰考断裂中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采用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跨断裂布设5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和1条钻孔联合地质剖面。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揭示聊城-兰考断裂中段上断点埋深为61.4~64.5 m,结合地层年代学结果判定,聊城-兰考断裂中段为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67.
伴随着大量人口在城市的集聚,经济、社会和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最优城市规模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有必要对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本文根据国际上历年来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通过运用对比分析与归纳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本文详细梳理了最优城市规模的概念与理论进展,介绍了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两种经典范式,即Henry George定理与新古典分析方法,同时对各种理论与方法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比较与评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供给导向的动态模型(SOUDY模型),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城市最优规模模型。结果表明:(1)单纯的最优城市规模理论来自主流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克服由于生产函数相同、城市最优规模相同的缺陷;(2)作为最优城市规模的经典分析范式之一,亨利·乔治定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研究最优税收和公共产品问题,并逐渐失去了与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联系;(3)新古典主义的最优城市规模分析主要包括影响最优城市规模的外部性、城市规模的均衡和最优模型、最优城镇、产品多样化和城市规模分布等三种,这类研究仍处于城市最优规模研究的主流。并且与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相比,城市规模的最优分布问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4)以供给为导向的动态模型能够将空间维度融入到最优城市规模的经济研究中,并且放松了城市职能与城市规模之间的约束,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同时,一般均衡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研究方法,为研究最优城市规模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供给导向的动态模型和一般均衡分析这两种新的研究范式,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分析中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8.
沿郯庐断裂带宿迁段合欢路布设土壤氡测线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氡探测结果对断裂带位置、断层类型和特征有较好的指示性.在已知场地地质构造参数、地层岩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土壤氡迁移模型.建立模型时识别了断裂类型和覆盖层分层特征,并讨论了断层内部结构与氡浓度取值,使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等.数值模拟结果印...  相似文献   
69.
环境和空间因素长期以来被视为决定物种组成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些因素对高原植被的影响研究较少。青藏高原拥有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梯度极端值。我们的目标是量化藏北高寒草地群落的空间分布,揭示植被的物种组成、空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在藏北高寒草地分布区,我们沿着1200公里长的梯度建立了63个采样点,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调查发现沿横断面可识别的三种类型(高山草甸,高山草原,沙漠草原)中有14个高寒草地种群。分析发现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和空间分布主要由年平均降雨量影响,受温度影响较小。沿着该断面,73.5%植被分布的变化能够被环境变量解释,56.3%被空间因素解释。环境和空间因素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9.6%和12.3%,而他们交互作用解释了43.9%。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藏北高寒草地的生物和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0.
1960-2013年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极端气温变化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扬  白红英  苏凯  黄晓月  孟清  郭少壮 《地理学报》2018,73(7):1296-1308
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极端气温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事件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60-2013年秦岭3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RClimDex软件、克里格插值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秦岭山地陕西段(简称秦岭)气温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极端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1960-2013年秦岭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分别为10.48 ℃、16.44 ℃和6.18 ℃;秦岭北坡气温在低海拔区高于南坡,在中、高海拔区低于南坡;南北坡的气温差值在低海拔区域最小,中海拔区域最大。② 秦岭极端气温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极端气温变化的敏感区域位于南坡的镇安、柞水和北坡的周至、户县。③ 秦岭北坡极端气温频率的变化更明显,秦岭南坡极端气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更明显;且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南坡的增温主要发生在白昼。④ 秦岭极端气温的变暖速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高海拔区域极端气温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最明显,中海拔区域极端气温持续时间的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