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7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1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提要:拉陵灶火钼多金属矿床是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矽卡岩-斑岩型矿床。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11件样品和4件重复样品的模式年龄显示2个分段:214.1~223.9 Ma与235.7~240.8 Ma,187Re-187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14.5±4.9)Ma和(240.8±4.0)Ma,模式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17.6±3.5)Ma和(238.4±1.2)Ma,等时线年龄与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矿床存在2期成矿作用: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辉钼矿样品中铼含量为17.40×10-6~149.52×10-6,绝大多数集中在十几至几十微克,指示其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混合源。结合前人及本次研究成果表明,两次成矿作用分别与中三叠世东昆仑地区俯冲结束与碰撞开始时的板片断离作用和晚三叠世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2.
利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和冻土覆盖区开展找矿试验研究,有针对地选择已知剖面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证明了在已知剖面上方出现的地电化学异常与已知矿体吻合,说明在该类地区应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进行找矿预测是切实可行的.同时,初步建立了在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及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的地电化学异常形态与矿体产状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在同类特殊景观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三江北段东莫扎抓矿区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有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各种构造模型多重视新生代变形而忽略了早期构造变形的限制.本文以三江北段东莫扎抓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构造-岩相填图,恢复了矿区二叠纪以来变形序列,结合区域资料讨论了变形事件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矿区发育中-下二叠统九十道班组灰岩、上二叠统那益雄组碎屑岩、上三叠统结扎群甲丕拉组碎屑岩和上三叠统结扎群波里拉组灰岩4套地层系统,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局部被近南北向逆断层代替.北西向逆断层横亘矿区,断层上盘三叠纪碎屑岩和灰岩整体北倾,断层下盘三叠纪岩石被左右两条走滑断层夹持向南挤出.在图面和露头尺度上矿区叠加褶皱明显,南北向剖面上多见紧闭的倾伏褶皱,近东西向剖面上则为开阔水平的斜歪褶皱,表明南北向剖面上观察到的是已被叠加的早期褶皱,为矿区第一期变形,其形成与三叠纪末古特提斯洋盆闭合有关.始新世晚期印-亚大陆碰撞地壳缩短形成矿区第二期构造,即北西向逆断层和褶皱叠加.第三期近南北向逆断层可能形成于始新世末,与印-亚大陆碰撞引起的侧向旋转有关.  相似文献   
44.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处于秦祁昆造山系和北羌塘—三江造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拼合部位,先后经历了基底形成、发展及原—古—新特提斯洋扩张消减、闭合碰撞的复合造山及高原隆升过程,并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化中,在特定的时空域相伴发生不同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与之相配套的矿床系列。本文根据青海省“358地质勘查工程”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新矿产勘查成果,通过对已发现的137种矿产、895处矿床和4 597处矿(化)点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特征、成矿作用、成因类型、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研究,运用陈毓川等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按照5个成矿系列序次(层次),划分出青海省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组14个、成矿系列46个,成矿亚系列76个和矿床式131个。最后提出了最具找矿前景的11个成矿系列组、25个成矿系列、44个成矿亚系列及其63个典型矿床式,并按成矿区带做了简要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5.
福建闽中地区是我国又一个新的、重要的火山岩容矿块状硫化物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为查明梅仙式铅锌银矿床的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本文对其中5个主要矿床进行了矿石矿物和围岩的硫、铅同位素测试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矿床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且平均值接近于零,δ34S介于-3.5‰~ 5.6‰,平均 2.0‰,表明硫主要为岩浆来源,火山直接喷发和从容矿火山岩中淋取皆是可能的机制。大部分矿床矿石铅以放射性成因为特征(206Pb/204Pb>18.140、207Pb/204Pb>15.584、208Pb/204Pb>38.569),且矿石铅同位素值均大于围岩,指示铅可能主要是由容矿火山岩淋滤而来。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和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厘定出两次重要的铅锌成矿作用,即中-新元古代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同生成矿(赋矿围岩单颗粒锆石U-Pb法、Sm-Nd等时线法和40Ar-39Ar法年龄介于933~1788Ma)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改造成矿(侵入岩锆石SHRIMPU-Pb和Rb-Sr等时线年龄为127~154Ma)。  相似文献   
46.
青海格尔木驼路沟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的黄铁矿Re-Os定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青海驼路沟矿床是新近发现的中国西北首例独立大型喷流沉积型钴(金)矿床,赋矿岩石为富钠的热水沉积岩——石英钠长石岩。利用Re-Os同位素体系(ICP-MS方法)对不同类型矿石中的7件黄铁矿样品进行了定年,结果表明尽管它们的Re(0.122×10-9~8.988×10-9)和Os(0.00313×10-9~0.05366×10-9)的含量很低,但在两种相关图解上分别得到432±23Ma和442±17Ma较好等时线年龄。该Re-Os定年结果不仅进一步厘定区域纳赤台群地层的主体时代为早古生代,而且为确定东昆仑造山带晚奥陶世板块裂解及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证据,对深入认识区域成矿规律和探讨地质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张德全  徐洪林 《地质论评》1995,41(5):415-425
昆嵛山花岗岩为中生代复式岩体,并非前寒武纪侵入体。邓格庄金矿的容矿岩体是昆嵛山复式岩的中期侵入体。对格庄金矿的定位年龄为118Ma。含金热液不是容矿岩体直接分异出的岩浆期后热液。  相似文献   
48.
青海省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乌兰乌珠尔斑岩铜矿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缘,为受花岗斑岩脉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控矿花岗斑岩与围岩(似斑状)斜长花岗岩为钙碱性系列,具轻稀土富集、显著的δEu负异常和Sr、Ba、Ca亏损特征,形成于同碰撞造山环境,与华力西晚期—印支期松潘—甘孜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闭合有关。控矿花岗斑岩及其围岩热液蚀变强烈,显示良好的蚀变分带。主要蚀变有钾硅化、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控矿斑岩内部为钾化和硅化叠加绢英岩化带,近斑岩两侧围岩为绢英岩化带,外侧为青磐岩化带。铜矿化强度与蚀变强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铜矿体空间分布、产状及规模受控矿花岗斑岩体控制。矿床的矿物组合、热液蚀变、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显示矿床形成于中高温环境,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乌兰乌珠尔铜矿属与高中温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49.
驼路沟喷气沉积型钴(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驼路沟矿床是容矿于震旦-寒武纪富钠火山-沉积岩系中的钴(金)矿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的产态,矿石结构构造以及金属矿物的标型表明,驼路沟钴(金)矿床主要与震旦--寒武纪海底喷气沉积成矿作用有关,在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碰撞造山过程中,喷气沉积型矿体被构造改造,并导致金在局部地段进一步富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Au,As,Pb,Cu,Zn,Mo,Co是圈定含矿层的化探异常元素组合,而Co-Ni-Au-Pb-Mo-As组合异常可以指示矿体。建议在矿床勘查的初期注意可能出现于喷气沉积成矿中心附近的铜钴矿。  相似文献   
50.
紫金山地区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的成矿流体演化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和热液矿物的年代学方面追踪了紫金山地区的斑岩-浅成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和演化轨迹。研究表明,汇聚到岩体顶部的岩浆流体在104.5Ma左右、650~550℃温度区间减压沸腾,形成的不混溶流体导致了钾硅酸盐化蚀变及初始Cu(Mo)矿化。其后流体继续向花岗闪长斑岩的外接触带上升运移和降温,在102.5Ma左右、420~380℃区间,再次减压沸腾,分离出的富液相H2O-NaCl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体系的温度和盐度逐步降低,演化出绢英岩化蚀变及含铜-硫化物矿化的流体。流体进一步向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汇聚,在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时期分别氧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流体:其一是在100Ma左右,流体到达花岗闪长斑岩顶面之上800~2000m的火山岩穹部位,温度降至280~250℃时又一次减压沸腾和不混溶,不混溶流体进一步与对流循环中的大气降水混合,使之冷却、稀释和酸化.演化成酸性硫酸盐型浅成热液蚀变和Cu—Au矿化的流体;其二是在94.7Ma左右,形成绢英岩化后的流体侧向扩散到远离花岗闪长斑岩的大型低平火山洼地中,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量注入,使其演化成为低盐度、较低的温度的H2o-NaCl体系,其沿不整合面附件的断裂-裂隙系统充填,形成冰长石-石英细-网脉及Ag-Au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