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259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31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81.
782.
笔者首次在张家口组火山沉积地层中发现了碱性火山岩。在最近成果整理过程中又补做了一些矿物学的测试工作,较详细地研究了该套碱性火山岩的碱性矿物组合特征,其中碱性矿物有:霞石(?)、霓石、霓辉石、镁钠闪石、钠长石、透长石及歪长石等。该套碱性火山岩的发现不但丰富了张家口组火山岩的岩石类型,而且深刻地影响着该区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可能反映了大陆裂谷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783.
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在气象预报中的个例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非线性映射把样本空间映射到一个高维乃至于无穷维的特征空间(Hilbert空间),在特征空间中寻求最优划分或回归线性超平面,从而解决样本空间中的高度非线性分类和回归等问题。利用1998~2000年9~11月T106—36小时预报的各种输出产品构造因子,以单站有无降水为预报对象,采用MOS法方式构造样本,通过训练建立了单站的晴雨SVM分类预报模型,利用1990~2000年4~9月ECMWF北半球的500hPa高度、850hPa温度、地面气压的0小时分析场资料,确定关键区域,构造预报因子,以PP法方式构造样本,通过训练建立了四川盆地内单站气温的SVM回归预报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站晴雨的SVM分类预报模型还是单站平均气温的SVM回归预报模型都显示出了艮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8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计算各种大气扩散模式下的地面污染浓度,然后据此结果做出评价。为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气象资料的整理和大气扩散的计算,论文使用Matlab软件编制这套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点源预测模型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785.
为了将现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数据资源的集成与共享,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必须建立全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按统一标准整合数据,解决业务系统不兼容、数据格式不统一、坐标系不一致、分类编码等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该文以江苏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实践为例,以数据库设计和数据整合为重点,探讨了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提出了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成化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86.
陈家杖子金矿是赤峰南部地区新发现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矿体呈脉状产于隐爆角砾岩筒内,角砾岩筒主要由隐爆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组成。角砾岩筒蚀变强烈,并具一定的蚀变分带,金矿化主要与硅化和冰长石化有关,载金矿物主要为毒砂。含矿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为铝过饱和型,以w(K2O)>>w(Na2O)为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有Eu亏损;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Nb、Sr、Ba、Th、U亏损,K富集,与大陆边缘正常弧非成熟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相符。石英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50~180℃、225~390℃温度段,估算成矿压力为72×105~158×105Pa(255~560m)。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稳定,δ34SV_CDT变化范围为5.3‰~9.4‰。矿石铅与含矿角砾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似,μ值分别为7.89~8.16及7.89~8.08,模式年龄为591~622Ma和478~912Ma;在Z_D演化模式图上,岩(矿)石铅投影于上地幔与下地壳演化线之间。含矿角砾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脉的ISr为0.70820~0.70118,εSr(t)为50.64~106.8,143Nd/144Nd(t)为0.511819~0.512001,εNd(t)为-7.99~-11.62,具有大陆地壳特征。tCHUR及tDM值与该区晚中生代玄武岩、安山岩一致,而不同于印支期闪长岩及其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硫、铅、锶、钕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源特点。主要含矿角砾岩的Rb_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91Ma,两期隐爆角砾岩之间侵入的二长花岗斑岩脉的等时线年龄为177Ma。陈家杖子金矿应为与早燕山期隐爆角砾岩有关的浅成中_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87.
青海格尔木驼路沟矿区赋矿火山一沉积岩系中的石英钠长石岩样品锆石SHRIMP U-Pb精细测年结果表明,该岩石具有一组8个测点构成的455-483Ma的^206Pb/^238U年龄数据,加权平均年龄为468Ma 9Ma,应代表本区海底火山喷流作用的时间,因此重新厘定了矿区内含矿岩系的时代为奥陶纪,向时,这一年龄指示区域上纳赤台群主体的时代应为早古生代。其他较老年龄锆石是由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作用从深部基底物质中带出的,并与热水流体一起沉积下来,赋存在石英钠长石岩中。锆石年龄多组性表明了本区基底演化和源区物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88.
穆家庄铜矿床位于南秦岭造山带柞(水)山(阳)地区的泥盆系中.矿体产于红岩寺-黑山复式向斜南翼金井河-胡家沟次级背斜南翼近轴部断裂中,赋矿岩石为泥盆系青石垭组中上部白云质岩,其空间展布明显受背斜陡倾南翼(倒转翼)近轴部的层间断裂-裂隙带构造控制,矿石主要有团块状和网脉状,其后生成矿现象非常明显.本文从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出发,来探讨产于秦岭泥盆系中铜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问题.研究表明,穆家庄铜矿矿石铅和近矿围岩岩石铅具有极高的放射性成因铅特点.通过对矿石铅、近矿围岩岩石铅与测定的寒武系碳硅质岩岩石全岩铅进行综合对比,发现它们的组成特征类似,说明穆家庄铜矿铅源来自于寒武系.  相似文献   
789.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43,自引:72,他引:143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冈底斯带可划分为6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和18个次级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划分较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冈底斯带的地质面貌。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火山岩浆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冈底斯带不是简单的地块、陆块或地体,而很可能是以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为主轴,经历石炭-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六次造弧增生作用和相关的弧-陆、陆-陆碰撞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新生代晚期的复合造山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很可能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洋向北的双向俯冲的制约。强调以增生弧为背景的火山岩浆弧(如昂龙岗日火山岩浆弧、东恰错弧、桑日火山弧)可能是冈底斯地区寻找斑岩铜矿的最佳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790.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 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总被引:97,自引:20,他引:97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_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_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_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强烈而复杂,主要形成斑岩型Cu矿、热液脉型Sb_Au矿、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Ag_Pb_Zn矿以及现代热泉型Cs_Au矿等重要矿床类型。斑岩型Cu矿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岩浆起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热液脉型Sb_Au矿发育于藏南拆离带及变质核杂岩周围,系中新世地热田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产物。热液脉型Ag_Pb_Zn矿主要产于拉萨地体内部的逆冲构造带内,与地壳流体的迁移汇聚过程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在上地壳层次受3大构造系统控制,即①东西向伸展形成的近NS向正断层系统及裂谷裂陷带,②南北向地壳缩短形成的EW向展布的逆冲构造带和③EW向展布的拆离构造带,但在中下地壳/地幔层次上,则受中下地壳物质流动_挤出过程以及俯冲大陆板片断离_拆沉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