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9 毫秒
61.
利用CHAMP卫星星载GPS实测数据,通过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的方法,计算了CHAMP卫星2008年3月3日~10日的轨道,并以GFZ的快速轨道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了本文简化动力法轨道精度.结果表明,CHAMP卫星非差简化动力学轨道1D位置精度可达到7cm,1D的速度精度可达到0.1mm/s.  相似文献   
62.
63.
桦甸盆地古近系桦甸组油页岩矿床沉积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桦甸盆地位于敦密断裂带主干断裂的北侧,是一个半地堑式盆地。受同生控盆断裂的控制,含油页岩段厚度和油页岩单层厚度均由北缘向南缘断裂(F1)方向逐渐增厚。盆地内古近系(下第三系)桦甸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浅湖—深湖环境中。共发育可采油页岩13层,含油率较高(一般8%~13%),质量较好,具有很好的工业前景。  相似文献   
64.
弹性波在流体与饱和孔隙固体界面上的反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尧  崔志文  张玉君  王克协 《岩土力学》2007,28(8):1595-1599
针对流体与孔隙介质边界可能出现闭孔边界的情况,研究了从理想流体入射到黏滞流体饱和孔隙介质的弹性波反射问题,计算考察了采用顾及喷射流动动力学机制的BISQ模型下介质参数对反射系数的影响,并与开孔边界的情况和采用Biot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边界状况对采用BISQ模型的反射系数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5.
岩体分级考虑因素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臧秀平  阮含婷  李萍  方朋凯  张建 《岩土力学》2007,28(10):2245-2248
在对国内外岩体分级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岩体分级方法中所考虑的岩体分级因素及对各因素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从岩体分级方法的现状来看,虽然目前尚无统一的岩体分级标准,但在岩体分级中应根据岩石的强度、岩体的完整性、地下水条件、地应力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岩体综合分级上达成了共识,并且国内规范中的岩体分级标准有趋于统一和向国际标准接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6.
小波变换在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构成 ,平均速度较低 ,总厚度约 2 0km .而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不具有这一特点 ,壳幔间主要以一级间断面实现过渡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为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7.
各向异性双相介质中多极源声波测井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各向异性地层模拟为横向各向同性双相介质 ,使其对称主轴与井孔中心轴线相垂直 .本文针对井孔模型下的多极源声波测井问题提出了一种解析的摄动方法 .将各向异性双相介质看作是由对应的各向同性双相介质加上摄动部分而组成 ,并引入 5个关于弹性模量偏离各向同性时的摄动量 ,对对称主轴与井轴垂直的各向异性双相介质的多极源声波测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分析 ,严格求解了井孔内外的零级和一级近似声波场 .发现在n级多极源激发下 ,井孔中不仅出现n级多极声场 ,而且还能激发出与各向同性地层时不相同的高于和低于n级的多极声波场  相似文献   
68.
吴霜  延晓冬  杨伯钢  于恬恬  张建 《北京测绘》2022,(11):1460-1464
利用1901—2013年气候研究中心(CRU)0.5°×0.5°网格分辨率潜在蒸散量(PET)数据资料,对中国1901—2013年间潜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将整体时间序列分为三个时间段进行研究(1901—1953年,1954—1983年,1984—2013年)。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1901—2013年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西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最高,其次是北部、东部和西南地区,东北北部地区潜在蒸散量最低。(2)在前53年大幅增加后,年度潜在蒸散量呈下降趋势。1949、1954、1964和1976年的潜在蒸散量明显低于其他年份,2004和2009年潜在蒸散量值最高。(3)各气候态间的多年平均潜在蒸散量空间分布差异分析显示,中国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潜在蒸散量变化最显著。(4)对各气候态潜在蒸散量季节性变化分析发现,夏季潜在蒸散量对年潜在蒸散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春季、秋季,最后是冬季。其中,1954—1983年间潜在蒸散量最低,主要是由于春、夏两季大部分地区潜在蒸散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在江西赣州西北部蛤湖地区发现1条韧性拆离断层,宽1~3km,倾向南东。该断层以震旦系砂页岩的构造片岩化和中酸性火山岩的糜棱岩化为特征。其上盘由5~6条铲式正断层组成,正断层的倾向与拆离断层一致,其中最上部的1条正断层控制了箕状断陷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下盘为笔架山穹隆状复式花岗岩杂岩体及其外接触带的震旦系浅变质地层。这些构造构成了一个在成因上与拆离断层形成有关的伸展构造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与区域北东向地垒式隆起局部地段的强烈隆升有关,发生于侏罗纪至晚白垩世,其活动对内生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
南祁连山前区可以分为露头和盆地区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本区晚中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控制了新生代的沉积过程和现今中生界残余层序的分布。本文提出了均匀平板状沉积体后期的构造变形可以利用古地质图以及高精度残余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古构造带的分析方法,并且对于研究区中生代晚期的古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露头区主要利用古地质图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北缘的鱼卡和红山地区。盆地区主要利用中生界残余厚度图的分析方法,研究区集中在赛什腾山-埃姆尼克山南侧的赛什腾南部凹陷和马海凸起地区。通过这4个地区古构造特征的研究,提出南祁连山前区中生代晚期在区域性隆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系列古构造带,古构造活动的特点是形成北西-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这些褶皱的波长为15~20 km,为中尺度规模。同时指出,中国西部多数地区均缺失上白垩统,暗示着当时的中亚地区存在一个广阔的晚白垩世古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