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陆元超  朱光  尹浩  张帅  牛漫兰 《地质学报》2022,96(10):3410-3425
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板块的汇聚过程中已被多数学者所认同。该断裂带的起源机制,涉及到这两个大陆板块的汇聚方式。可是,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却长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依据郯庐断裂带内部及其两侧前陆上构造与年代学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该断裂带的起源机制。郯庐断裂带内部残留的起源期构造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所获得的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239~217 Ma。华北克拉通边缘的徐淮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及九江地区扬子板块上的弧形褶皱带,分别为苏鲁造山带、大别造山带点碰撞的产物。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华北克拉通边缘,在汇聚过程中呈现为刚性陆块的特征,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牵引弯曲现象。而东侧的扬子板块前陆构造,在汇聚过程中却明显出现了大规模的牵引弯曲现象。断裂带东侧的张八岭隆起北段,出露了扬子板块上中地壳韧性拆离带,其中所获得的白云母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为245~218 Ma,其滑动方向受控于郯庐断裂带起源期的左行走滑运动。这一系列构造与年代学信息,表明郯庐断裂带起源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板块的汇聚过程中,代表了这两个大陆的斜向汇聚边界。该断裂带起源期的活动时限,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内大陆深俯冲时间相吻合。在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华北克拉通,原始应存在着向南的突出体(嵌入体),从而导致嵌入式碰撞与嵌入体边界的大陆斜向汇聚(起源期郯庐断裂带),符合嵌入式碰撞导致板片撕裂模式。  相似文献   
42.
不同卫星天线参数对BDS定轨定位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一帆  张帅 《测绘学报》2019,48(7):908-918
论证了BDS精密单点定位时卫星天线参数与卫星轨道、钟差产品保持一致的必要性。基于4组不同卫星天线参数BDS精密定轨RTN3方向内符合精度,GEO卫星均在9.3、18.6、11.5cm左右,IGSO卫星均在1.7、4.2、2.7cm左右,MEO卫星均在2.1、5.1、4.8cm左右,在R方向的差异小于5mm,在TN方向的差异最大为2.4cm;定轨结果与GFZ的事后精密产品比较,RTN3方向外符合精度差异较明显,排除GEO卫星因定轨策略与GFZ差异较大的因素,IGSO和MEO外符合精度ESA和WHU相近,RTN3方向均在10cm以内,各分量上优于IGS和EST 1~10cm,其中TN方向差异最显著。在保持BDS PPP使用的卫星天线参数与卫星轨道、钟差产品一致的前提下,4组卫星天线参数定位精度相近,其中静态定位最后一个历元水平和高程方向坐标偏差均在5cm以内,动态定位收敛后坐标偏差RMS水平方向在10cm以内、高程方向在15cm以内;使用ESA和WHU天线参数动态定位平均收敛时间在46min左右,IGS和EST天线参数动态定位平均收敛时间在56min左右,略差于基于GFZ事后产品的收敛时间,其平均收敛时间在34min左右。  相似文献   
43.
宿林  张帅 《地理空间信息》2023,(2):122-124+152
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山区滑坡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受降水、地震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重庆市某滑坡灾害严重,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传统的变形监测手段的缺陷以及基于GNSS的滑坡自动化监测的优势进行了探讨。以重庆市某滑坡体为例,采用GNSS进行自动化滑坡监测,具有全天时、高精度、高自动化、操作性高以及受约束条件少等优点,能够为滑坡稳定性判断和变形趋势预测提供更加可靠的监测数据。实验证明采用GNSS对滑坡进行自动化监测具有可行性,值得在滑坡监测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44.
数据同化是提升复杂机理过程模型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湖泊藻类模型的敏感参数具有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征,导致数据同化过程中无法精准更新某一时段的敏感参数,影响数据同化的模型精度提升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耦合了参数敏感性分析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研发了一种能够实时识别模型敏感参数的新型数据同化算法;为验证研发算法的效率,依托巢湖的高频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测试算法对藻类动态模型的精度提升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研发算法能够精准跟踪模型敏感参数的动态变化,并根据监测数据实时更新模型敏感参数,实现了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数据与藻类动态模型的深度融合,藻类生物量模拟精度提升了55%,即纳什系数(NSE)从0.49提升到0.76,模拟精度提升效果也显著优于传统数据同化算法(NSE=0.63).研发算法可应用于其它水生态环境模型的数据同化,为水生态环境相关要素的精准模拟预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5.
吴荣华  张宏磊  张捷  陈星  张帅  颜丙金 《地理研究》2014,(12):2427-2436
旅游地小尺度空间结构研究可以全面而系统地考察旅游地在旅游发展中空间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旅游地的建筑、业态及相关环境的规划、保护与更新。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探讨空间结构与社会关系,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从通道、景点与商铺等要素及其间的空间关联解读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夫子庙这一类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道路针对游客、内部居民和城市人群等群体明显分化为三类道路,三类道路在空间区位、空间句法值、使用人群上有所差别;桥梁在空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联通作用;景点的分布主要沿传统中轴线形成小范围集聚,与路网的通达性并未一一对应。传统中轴线和重点吸引物经过多年的配套和演变仍处于一个空间核心位置,这一地方性空间的独特性体现了夫子庙这一类历史文化街区仍受到中国传统礼制的影响。小尺度地区景点的空间分布极大地影响着游客的行走路径。最后,对旅游地较低的空间理解度和景点与道路之间的低关联性提出了对应的规划、保护与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6.
47.
基于1971—2015年汉中11个县区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为干旱划分标准,采用干旱频率、干旱站次比和干旱强度三个指标,分析了汉中地区年尺度和季尺度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汉中地区年尺度干旱频率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并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季节尺度来看,各季干旱频率分布差异明显。年尺度干旱强度从1996年开始有较弱增强趋势,而干旱站次比有明显降低趋势,汉中地区干旱朝着小区域性中旱发展;季尺度干旱特征为春季和夏季干旱站次比有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有减少趋势,春季和夏季干旱范围逐渐扩大,秋季和冬季干旱范围逐渐减少;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基本为轻旱,冬季多为中旱,有时能达到重旱。  相似文献   
48.
内蒙古浩尧尔忽洞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我国黑色岩系金矿的典型代表,其赋存于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的碳质板岩中,品位低而可采储量大。针对金矿增储保障问题,本文以矿床模型和“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方法为指导,采用三维建模可视化技术,首先,构建了浩尧尔忽洞金矿三维找矿模型,实现了矿区的透明化、立体化;其次,开展了地球物理电磁联合反演,重新解译了研究区地质构造格架;第三,提取了浩尧尔忽洞褶皱南翼剪切带、比鲁特组碳质板岩、以及矿区东采坑控矿构造、地球化学晕以及蚀变矿物等预测变量并建立了综合异常三维模型;最后,运用证据权方法,开展综合信息定量预测评价,圈定了深部成矿有利地段,并在地质认识上得到了较好的印证。研究表明:本区高极化率位置应为哈拉霍疙特地层(H3),岩浆岩侵入自两侧以岩墙形式,顺较大的剪切破碎带充填,而碳质板岩恰好为矿体提供了化学屏障;基于证据权计算结果,浩尧尔忽洞褶皱南翼东段深部极有可能存在第二个成矿富集段,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同时,通过证据权蒙脱石预测变量的对比度分析,定量地验证了构造控制下的流体充填与交代(蚀变)是形成浩尧尔忽洞金矿的重要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49.
针对QK-3井取得的曲色组泥页岩、油页岩以及液态油苗进行了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曲色组烃源岩与液态油苗的亲缘性。研究表明:QK-3井曲色组泥岩及油页岩达一般—好烃源岩标准,有机质类型多为Ⅰ及Ⅱ1型,处于成熟阶段;油页岩、油苗样品生物标志物对比表明,二者形成环境及成熟度特征较为接近,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在曲色组中发现的油苗与该组烃源岩有着较好的亲缘关系,油苗源于曲色组油页岩等烃源岩。综合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曲色组分布范围与沉积厚度认为,下侏罗统曲色组泥质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属于较好级别,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0.
利用智能手机的内置多集成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工具,结合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行人运动模式识别是智能识别领域中一个重要方法。本文针对行人静止、行走、上/下楼梯、上/下厢梯、上/下扶梯这几种常见的室内运动模式,选取有效特征,利用线性核函数SVM建立分类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了识别。试验结果表明:从所采集的行人运动模式的数据中提取13个特征,可在3 s的数据滑动窗口0.5 s数据采样间隔下,得到96.4%的识别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