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珠江口盆地陆丰15披覆构造带南、北部分别与陆丰22洼、陆丰15洼毗邻,常规的油源对比指标无法确定构造带上S2-1和S5-1油藏的油源,2个洼陷都有可能向其供烃。为揭示原油的成因来源,对该地区原油及烃源岩开展了生物标志物、碳同位素及含氮化合物等特征的精细对比。在研究区原油及源岩中新检测出4个C24四环萜烷:脱-A-奥利烷、脱-A-羽扇烷、新C24四环萜烷及C24 17,21-开环藿烷。研究对比发现,S2-1和S5-1油藏原油中C24四环萜烷分布特征与陆丰22洼文昌组烃源岩更加吻合,具有更强的亲缘关系。此外,全油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指示S2-1和S5-1油藏明显区别于陆丰15洼生成的原油,预示着其原油具有陆丰22洼烃源岩的贡献。含氮化合物示踪参数指示S2-1油藏具有近源充注特征,进一步验证了陆丰22洼烃源岩对S2-1和S5-1油藏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DGPS方法在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GPS方法是一种小区域范围内(≤20km)精确测量的有效手段,已在许多领域和地点得到应用。但是,由于地质科学研究的独特性,高精度的测量还缺乏有效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新构造定量研究的逐步深入,如何定性或定量评价新构造时期弱活动区断裂的活动性、盆地内隐伏断裂的活动性、冲断带内的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活动性等问题日渐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尝试和应用。运用DGPS方法可以获得精确的层状地质地貌面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新构造时期不同时间尺度内构造演化过程。文中以近几年的应用实例为基础,系统介绍DGPS测线的设计、野外操作注意事项、精度分析和数据处理等过程。同时分析新构造时期三种时间尺度内的研究成果,认为DGPS方法获得的数据精度满足地质地貌调查和对比的要求,从而为在弱活动区内或盆地内部等不利条件下定量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宋立军  刘池阳  赵红格  王建强  张小龙 《地球科学》2016,41(8):1295-1308, 132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及邻区沉积了一套以黄旗口组为代表的巨厚的中元古界碎屑岩系,该套地层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但目前人们对该套地层的勘探认识尚不够深入,利用碎屑组分、主微量、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手段,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特征,探讨了该套地层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结果显示,黄旗口组整体形成于气候干燥的淡水氧化或富氧的过渡环境,沉积期古海水温度较高(平均为32 ℃);黄旗口组碎屑组分及其主微量元素特征与东非裂谷区相似,加之其沉积于淡水环境,并具有自下段至上段石英砂岩含量逐渐增加的特征,表明研究区黄旗口组应处于陆内裂谷构造背景,自早至晚构造沉积环境日趋稳定,其中早期应为陆内裂谷环境,晚期可能变为坳陷环境,该构造背景的形成可能与华北克拉通逆时针旋转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重力勘查是测量与围岩有密度差异的地质体在其周围引起的重力异常,以确定这些地质体存在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状,进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做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文章通过对江西彭山夏家铺地区1∶50 000重力调查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AMT、磁法等物探工作,对彭山地区重点区域的重力异常进行划分,并做出定性解释,从而进一步研究彭山地区的构造格架。研究发现,在该地区有多处可供钻探工作验证的找矿有利区,表明在该地区开展重磁电等物探工作对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藏南仲巴地区早白垩世日朗组出露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整体为黄绿色火山岩屑砂岩,局部层位可见页岩与泥岩,分析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组合。本文仔细分析了日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及鲍马序列和槽模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结果表明:日朗组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不高,具有近源物源的特点;槽模构造古水流数据统计表明古流向由南向北,指示物质组分来源于南侧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或印度克拉通。砂岩碎屑组分统计结果表明日朗组的物源区构造背景属于克拉通内部及石英再旋回区。碎屑锆石U-Pb年龄频谱图对比进一步表明其物源区为印度稳定大陆边缘,外加一套早白垩世火山碎屑物质的输入。仲巴地区日朗组物源特征反映了印度大陆北缘早白垩世由深部断裂引起的一次强烈的火山事件,可能与印度大陆从澳大利亚-南极大陆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16.
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是烃源岩评价的关键表征参数。番禺4洼钻遇文昌组烃源岩的钻井有限,实测地化参数难以反映凹陷内烃源岩全貌,文章通过烃源岩TOC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测井和地球物理信息,获得了文昌组烃源岩TOC三维数据体。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主要发育好-极好烃源岩,TOC主体分布在3.0%~5.0%;文昌组底部主要发育差—中等烃源岩,TOC分布普遍2.0%;中部发育极好烃源岩,TOC主要分布在4.0%~6.0%;表层优质烃源岩集中发育于南洼中心,TOC主要分布在4.0%左右。预测结果与实测资料匹配关系好,有效地弥补钻井少且分布不均的不足,为精细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黄色物质是水色遥感三要素之一,其生化保守性可很好地反映污染物的输运过程,近海二类水体黄色物质固有光学特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湛江港湾是天然的深水港口,受港口运输业、近海钢铁、石化工业、城市生活及污水排放的影响,近年富营养化严重,港湾水质常呈四类甚至劣四类,研究该海域水体黄色物质光学特性对于研究二类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及遥感探测均有重要意义。2017年5月开展了湛江湾海域黄色物质等要素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春季湛江港湾内a_g(355)在0.69~2.3 m~(-1)内,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光谱斜率S_(275~295)分布在16.15×10~(-3_~20.16×10~(-3)nm~(-1)范围,水平空间上大致呈现斑点状的分布,且表现为典型的陆源输入为主的来源特征。基于landsat-8 OLI波段,利用波段比值法构建了湛江港湾黄色物质反演模型,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84,表明基于Landsat-8 OLI等卫星开展近海港湾黄色物质的遥感探测具有较高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三维地质建模是实现深部矿产勘查突破的重要途径,其通过控矿地质体的三维建模,直观刻画控矿要素之间的空间、成因和演化关系,帮助理解成矿系统,开展深部找矿预测.当前三维建模主要采用地质资料构建,在缺少钻孔等已知资料的情况下,难于构建出可靠的三维地质模型.为了克服常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可信度低、精度差的缺点,本文将重磁电交互反演...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西南部塔若错的34cm浅湖芯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物样品进行总有机碳、无机碳、总氮、微量元素、正构烷烃含量及碳氮比等多项指标的分析测定。采用过剩210Pb和137Cs计年法对该湖芯进行了定年和沉积速率研究,获得了近300年的连续湖泊沉积环境序列。在明确了各指标气候环境指示意义的前提下,综合对比分析湖芯中各项气候环境指标,并结合定年结果重建了塔若错湖区近300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若错湖区气候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明显阶段:早期为1705~1778年,该地区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湖区植被广泛发育;中期为1778~1860年,湖区处于小冰期末次阶段,气候环境寒冷而湿润,植被发育受阻;后期为1860年至今,为小冰期结束后偏暖干化时期。其中,后期又可分为3个亚阶段:1860~1924年,湖区气候环境稍暖且干旱,植被稍有发育;1924~1969年,湖区气候环境呈现偏冷干特点,植被发育暂缓;1969年至今,湖区气候回暖,环境干旱化有所缓解,植被开始逐渐发育。在气候冷暖变化上,该湖芯记录与古里雅冰芯记录和青海湖湖泊沉积记录都有较好的可对比性,只是在起讫年代上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古海盆海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和滞留状况可通过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来指示。本文利用页岩中U、Mo微量元素含量,研究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四川盆地的水体滞留情况。龙马溪组页岩在厌氧环境中Mo/TOC平均值为15,接近于半滞留海盆。且随着还原程度的增强,U、Mo富集系数趋于增加,但海水中较低的Mo浓度限制了Mo/U比值的继续增加,稳定在1倍海水值左右,指示龙马溪期四川盆地属于半滞留海盆。五峰组页岩Mo/TOC平均值为4.7,接近于黑海(4.5)这样的强滞留环境。U、Mo富集系数明显小于龙马溪组,在缺氧的环境中未表现出随富集系数增大Mo/U比值增大的趋势,且Mo/U比值低于正常海水值,表明五峰组沉积时期海盆的滞留程度要比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强烈,属于强滞留环境。五峰组沉积时期强烈的海盆滞留导致水体交换速度缓慢,形成了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缺氧环境,而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缺氧环境控制了半滞留海盆有机质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