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1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呼和浩特地区压实红黏土收缩开裂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黏土在工程应用中易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产生收缩变形甚至开裂现象,从而诱发产生诸多工程问题。在工程应用中掌握红黏土的收缩与开裂性能,才能及时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此,以内蒙古地区典型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其击实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红黏土在不同击实次数条件下的收缩特性并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阐释了压实红黏土裂缝形态的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的最大干密度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最佳含水率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减小的特征;红黏土失水率曲线随干燥时间呈指数规律变化,干燥初期,试样水分迅速蒸发呈线性变化,随着干燥时间的延续水分蒸发量逐渐减少,失水率曲线趋于稳定;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试样收缩率增大,收缩指标(径向线缩率、轴向线缩率以及体积收缩率)随干燥时间呈指数规律变化。红黏土收缩几何因子小于3,表明其轴向收缩大于径向收缩,红黏土收缩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红黏土的裂缝特征参数(平均裂缝宽度、裂缝总长度、裂隙率)也随击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试样击实次数的增加破坏了土体的黏粒结构,导致土体对结合水最大吸附能力减弱,降低了土体的持水能力,从而使土体的失水率、收缩率以及裂隙率增大。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增加击实次数以期改善红黏土的收缩与抗裂性是低效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32.
李翔  华一新  张宏  张江水 《测绘学报》2017,46(8):1034-1046
针对无源环境下无法采用卫星导航定位方式对惯性导航系统的累积误差进行修正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高精度的矢量道路数据进行粗精匹配的导航校正算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惯导轨迹的特征标示点以及外接矩形,剔除明显的误匹配道路和冗余道路,获取待匹配道路集合;进而,结合ICCP算法具有匹配精度较高,匹配结果较稳定的优点,完成惯导轨迹位置误差的补偿和校正;最后,根据匹配方差和历史匹配轨迹对匹配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和判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提高惯性导航定位误差的校正精度,减少在复杂道路交叉口等情况的误匹配。  相似文献   
33.
2003年夏季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楚科奇海陆架、楚科奇海台、陆坡流区、门捷列夫海岭和加拿大海盆等不同区域进行了200 m以浅海水和部分观察站沉积物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水体叶绿素α浓度变化范围为0.002~39.008 μg/dm3。表层浓度分布范围为0.037~4.644 μg/dm3,平均值为0.612 μg/dm3;高叶绿素α浓度出现在水深20~30 m的次表层水。叶绿素α浓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水柱平均浓度的次序为楚科奇海陆架区>陆坡流区>楚科奇海台区>加拿大海盆区>门捷列夫海岭区。表层沉积物叶绿素α浓度从未能检出~3.978 μg/g(湿重),平均浓度为0.954 μg/g(湿重),表现为沉积物表层的浓度高于下层,陆架和陆坡流区的浓度高于海岭区以及海台和海盆区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4.
降水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是开展精细化降水预报业务的理想途径,而模式本地化中的误差评估是当前开展业务应用的重要环节。基于此,运用误差分析、晴雨预报准确率、降水TS评分方法评估陕西精细化数值预报攻关团队提供的2016年5月1日~9月30日安康水电站降水预报。结果表明:随着降水时效的增长,降水的预报准确率呈减小趋势;大雨以上的降水过程预报较好且未出现漏报,但量值与实况有差异,预报值小于实况值;20时起报的预报准确率大于08时起报的准确率且夜间的高于白天;降水日数多的月份TS评分预报准确率高于降水日数少的月份。比较安康和石泉的结果发现,安康的预报准确率明显优于石泉,主要原因是安康降水日数比石泉多,且大的降水过程比石泉少。逐1 h、3 h的72 h以内的降水预报可以为安康水电厂水利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火山岩新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构造等方面的分析表明,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明显的挤压环境,再结合区域构造,区域岩浆作用,稳定同位素,古地磁特征等的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该区中生代火山夺来源较深,具幔源特征,岩浆总体形成在挤压的环境中,是“减压”-“剪切”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裂谷环境中的产物,从而使得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混入了大量的壳源物质。  相似文献   
36.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覆盖区内白桦、落叶松分布广泛。以白桦、落叶松作为植物化探的主要研究对象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植物的外皮、落叶是植物化探研究的首选.落叶松、白桦树叶的采集时间应在9月份叶落后不久,采样间距可在100~600m之间.松树、白桦树皮的采样时间集中在6月和9月两个阶段,采样间距在10~200m之间,采集的树皮距地约0.2m.建议采用干灰化法,最佳的灰化温度在450℃左右  相似文献   
37.
陕西省气象服务中心承担着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等多项职责。中心坚持“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发展方针,完善省市气象用户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体系建设、品牌建设、窗口建设、队伍建设”四方位于一体的发展方式(简称“四位一体”),着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塑造综合性服务的优质窗口,着力打造气象服务精品和品牌,全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8.
馆陶组作为渤海东部新近系重要的勘探层系,垂向上岩性组合变化明显,岩性特征的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成藏意义。利用丰富的钻井、古生物、岩心等资料,并且依据层序地层、古生物组合、岩电等特征认为,馆陶组垂向呈现粗—细—粗的沉积特征,相应划分为馆陶组上、中、下3段;馆陶组不同层段的沉积期存在水浅—水深—水浅旋回过程,相应也存在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的相变,并在垂向上形成3套储盖组合;馆陶组下段储盖组合较差,骨架砂岩具有一定的横向输导能力;结合运移断层与馆陶组储层的配置关系,建立馆陶组上、中、下3套储盖组合的成藏模式,并利用断层活动性、区域盖层厚度、砂岩相对含量等创建分流判别参数C定量标定新近系优势成藏层段,当C>0.4时,馆陶组中、上段为主要成藏层段;当C<0.4时,馆陶组上段及明化镇组下段为主要含油层系。  相似文献   
39.
基于邻域法的高分辨率模式降水的预报能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2011—2013年ECMWF、日本、T639高分辨率模式降水预报数据,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Method)卫星与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融合资料,基于邻域法FSS(Fractions Skill Score)、ETS(Equitable Threat Score)评分指数,分析模式的降水预报性能。(1) 暖季(5—9月)三家模式对小雨量级降水预报频率偏多,随着降水量的增大,模式预报频率逐渐减小,降水阈值10.0 mm左右时,预报频率接近无偏,FSS趋于1,其中T639模式受尺度变化影响最大。(2) 对ECMWF模式来说,降水阈值小于5.0 mm时,增加空间尺度,能够同时提高降水量级、范围的预报准确率,对5.0 mm以上量级降水,增加尺度不利于提高ETS评分;对T639模式来说,调整邻域空间尺度对降水FSS、ETS评分影响不大。(3) ECMWF、日本模式分别在局地性、系统性降水上有较好的预报表现,使用较大邻域来评定局地性降水并不合理,但对系统性降水来说,50~110 km的空间尺度能够取得较好FSS评分。(4) 不同月份上,三家模式的降水量级、范围的预报技巧评分不尽相同,整体来说,三家模式均在7月降水量级预报最合理。   相似文献   
40.
油页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页岩是当今世界热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全球寻找替代能源的脚步不断加快。继美国凭借页岩气革命逆转其天然气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之后,多个国家包括中国越来越重视油页岩这一清洁型的接替能源。本文对油页岩勘探开发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1油页岩是一种高灰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未成熟烃源岩,沉积环境有陆相、湖相以及海相三种,其矿床类型可分为近海型和内陆湖泊型;2油页岩在世界范围内储量丰富,美国是油页岩储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油页岩资源也十分丰富,但可采储量明显低于探明储量;3在测井响应方面,油页岩具有低密度、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及高自然伽玛的特点,主要识别方法有log R重叠法、电阻率法、密度测井法等;4油页岩地震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甜点属性预测法以及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正反演有机质含量预测法;5油页岩主要对含油率进行评价,可使用的方法包括干馏法、测井评价法和岩石热解法;6页岩油开采是油页岩勘探开发的难点,主要技术包括干馏、原位开采和热转换加工技术等。研究结果对了解油页岩的特征、发展动态、关键技术以及进一步推动油页岩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