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篇 |
大气科学 | 15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55篇 |
海洋学 | 36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我国西南地区邛海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粒度数据,结合正构烷烃指标特征,探讨了研究区30 cal.ka B.P.以来的植被演化和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邛海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于外源的高等陆生植物和内源的水生生物(低等菌藻类生物和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沉积物粒度组成及正构烷烃代用指标变化特征表明,邛海地区过去30 cal.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1)29.1~23.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Md)均值为22.4 μm,正构烷烃平均碳链长度(ACL值)和陆生植物正构烷烃相对输入量指标(Pwax值)呈高值,指示相对暖湿的气候条件,湖区以草本植物为主;2)23.0~19.0 cal.ka B.P.,沉积物中值粒径明显减小,均值为15.4 μm,同时ACL值、Pwax值为低值,指示温度较低,气候干燥,这一时期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3)19.0~11.0 cal.ka B.P.,中值粒径减小,均值为10.4 μm,ACL值总体较低,Pwax值由高转低,研究区气候从由暖湿向冷干转变,木本植物扩张;4)自11.0 cal.ka B.P.以来沉积颗粒表现出"细-粗-细"的变化特点,中值粒径均值为11.5 μm,ACL值、Pwax值由低值先升高后降低,揭示这一时期邛海气候"冷干-暖湿-冷干"的变化过程,湖区经历了草本植物先扩张后收缩的过程。特别的是,邛海沉积物记录的23.0~19.0 cal.ka B.P.、12.8~11.7 cal.ka B.P.和9.0~5.0 cal.ka B.P.这3次典型气候时期,在时间和气候特征上与末次冰盛期(LGM)、新仙女木事件(YD)和全新世气候适宜期(HCO)相符,可能是对西南季风强度变化及地质历史时期典型气候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2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我国大兴安岭北部霍拉盆地湖泊沉积物进行了有机分子地球化学分析,检测出了丰富的正构烷烃。本研究主要讨论了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长链正构烷烃的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合AMS 14C年代数据,重建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变化。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霍拉盆地湖沼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呈现明显的奇碳优势,主峰碳主要为nC31,指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且草本植物输入占优势,木本植物输入丰富。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长链正构烷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记录显示,末次冰盛期晚期以来古莲剖面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稳定碳同位素整体偏负;此外,利用二元模式估算了C3/C4植物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自末次冰盛期以来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C3植物占绝对优势,然而在全新世大暖期C4植物生物量呈现明显扩张趋势,这表明气候变暖对C4植物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23.
利用2012年全年的ASCAT散射计风场数据,对55°S以南的南极周边海域海面风场开展了时空分布特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南极周边海域,7月平均风速最大,为12 m·s-1,12月平均风速最小,为8 m·s-1,冬季大于夏季;该区域平均风速主要在9—12 m·s-1之间,全年出现的天数280天,约占全年的77%;风速10 m·s-1所占比例也是冬季大于夏季。从全年来看,南极周边海域在冬季(4—6月)和春季(7—9月)风速普遍较大。该区域0°W—60°W海域内风速明显比其他海域要小。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61~2010年吉林省雾日统计资料,对吉林省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析了雾日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近50 a来,吉林省年和四季雾日的空间分布均呈东南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雾日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8~9月多,10月至次年5月少,西部和中部地区雾日数月季变化呈现双峰型,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呈现单峰型;雾大多数开始于夜间21时至次日早晨09时,结束于夜间22时至次日午后13时,持续时间多在6 h以下。近50 a来,除了春季雾日没有明显变化外,全省平均及各区域年和四季雾日均呈减少趋势;在2000年前后雾日数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雾日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有密切关系;雾日趋于减少有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气溶胶密度加大等原因,也有气候趋于暖干化的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26.
194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以其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能进行自动控制等功能,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7.
苏北盆地油田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二氧化碳封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油藏中封存CO2 主要有构造地层储存、束缚气储存、
溶解储存和矿化储存等四种方式,CO2 在油藏中的地质储存容量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资源储量金字塔理论来进行潜力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油田CO2 封存机理,结合江苏省苏北盆地的地质和构造条件,对苏北盆地油田进行CO2 封存潜力研究。苏北
盆地油田多为低渗透和含水油藏,在储存CO2 的潜力上,东台坳陷优于盐阜坳陷,次级单元中又以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封
存CO2 潜力最大,一系列小型构造单元比较适合于CO2 封存,并有利于后期的保存。在封盖能力上,苏北盆地在垂向上有
明显的两分性,下部上白垩系和古新统盖层相对上部始新统盖层对CO2 封盖性更好。估算得到苏北盆地油田埋存CO2 的理
论储存容量为1.5054×108 t,有效储存容量为0.0828×108 t~0.4421×108 t,表明苏北油田封存CO2 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8.
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养殖湖泊.随着河蚬经济价值的提升,大通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的开发强度逐年增加.为实现河蚬资源的合理开发,本研究在对大通湖河蚬形态特征、现存量及其时空分布调查分析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养殖和软体动物捕捞对其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壳长大于6 mm河蚬的平均湿重(BW)、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分别为1.41±0.03 g、14.82±0.09 mm、13.73±0.09 mm和9.72±0.06 mm,平均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分别为0.930±0.001、0.660±0.001和0.710±0.001.河蚬壳长、壳高、壳宽与湿重的关系分别为:lg BW=-3.45+3.00 lg SL、lg BW=-3.23+2.89 lg SH、lg BW=-2.87+2.97 lg SW,表明河蚬为等速生长.2010 2011年,大通湖河蚬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较2009年显著增加.2009年,河蚬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蜜蜂夹湖区域,2010年开始,几乎遍布整个大通湖,但整体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密度和生物量高值均出现在大通湖中部,蜜蜂夹湖、大西湖与尼古湖交界区域.推测养殖过程中物化产品投入的增加是导致大通湖河蚬现存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软体动物捕捞加速了河蚬分布区域的扩展.据此提出了大通湖河蚬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9.
湘西大溶溪钨矿床,为雪峰隆起区内的一个中型白钨矿矿床。文章对该矿床中穿插钨矿体的含辉钼矿石英脉进行了Re-O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该矿中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17.0~221.1 Ma,平均为(219.0±1.2)Ma,其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23.3±3.9)Ma,揭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这些年龄数据与矿区内大神山花岗岩的侵位时间〔(224.3±1.0)Ma〕基本吻合,表明该区含辉钼矿石英脉的形成与花岗岩的侵位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考虑到该区钨矿体的形成时间介于花岗岩和含辉钼矿石英脉之间,因此,推断大溶溪钨矿床形成于223 Ma左右。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湘西雪峰隆起区存在多期次的钨成矿事件提供了可靠证据,同时又进一步证实了华南地区确实存在一次区域性的与印支期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0.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三种丝状蓝藻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和三种丝状蓝藻(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铜绿微囊藻细胞滤出液对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生长的影响;②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及土生席藻细胞滤出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滤出液浓度为60%(滤出液与BG11的体积比为3:2)时,铜绿微囊藻细胞滤出液对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的生长有显著促进效果,尤其对水华束丝藻的作用更加明显;对土生席藻的生长却起着微弱的抑制作用,仅表现于100%细胞滤出液中.对铜绿微囊藻而言,土生席藻细胞滤出液对其的生长起着显著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而水华束丝藻、水华鱼腥藻仅在100%细胞滤出液中才表现出微弱的抑制作用.为验证营养盐浓度差异是否影响滤出液的作用效果,进行了无机营养盐(NO3-N、NH4^+-N、PO4-P)干扰的消除试验.结果表明,无机营养盐((NO3-N、NH4^+-N、PO4-P)的改变并不影响滤出液的作用效果,从而我们推测水华蓝藻之间存在着化感作用.本研究为解释自然水体中藻类种群演替的原因,深入认识水华蓝藻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