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Nonlinear internal waves(NIWs) are ubiquitous around the Kara Sea, a part of the Arctic Ocean that is north of Siberia. Three hot spot sources for internal waves, one of which is the Kara Strait,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on Envisat ASAR.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IW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tide and topography across the strait is studied based on a nonhydrostatic numerical model. The model captures most wave characteristics shown by satellite data. A typical inter-packets distance on the Barents Sea side is about 25 km in summer, with a phase speed about 0.65 m/s. A northward background current may intensify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during generation, but i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other properties of the generated waves. The single internal solitary wave(ISW) structur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follows major wave trains, with a distance about 5–8 km. This wave is generated with the leading wave packets during the same tidal period. When a steady current toward the Kara Sea is included, the basic generation process is similar, but the waves toward the Kara Sea weaken and display an internal bore-like structure with smaller amplitude than in the control experiment. In winter, due to the growth of sea ice, stratification across the Kara Strait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salinity, with an almost uniform temperature close to freezing. A pycnocline deepens near the middle of the water depth(Barents Sea side), and the NIWs process is not as important as the NIWs process in summer. There is no fission process during the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862.
"信息孤岛、分散管理、业务难协同"是当前制约海洋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海洋信息化工作中面临的这些深层次问题,国家海洋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考虑,谋篇布局,提出了打造海洋信息通信"一张网"、国家海洋信息资源"一朵云"、海洋政务服务"一个平台"、海洋管理决策"一片海"的"四个一"系统工程,并向国家海洋局系统和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主管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优化海洋信息化发展环境,增强海洋信息化发展能力,提高海洋信息化应用水平,破解国家海洋局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3.
2007年12月21日,由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四队承担施工的平煤集团卤井水平对接井钻井工程,PMY-6水平井与PMY-5直井水平对接一次成功,它标志着该队钻井施工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864.
北部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超浅海。本文在数值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研究该海域台风风暴潮的数值模型。数值模式为二维深度平均流模型,采用嵌套细网格技术,细网格分辨率为沿经纬方向0.1°,细网格边界值由粗网格提供。台风风场计算采用Jelesnianski模型风场.模式方程组的数值解由交替方向隐式(ADI)方法积分得到。本文对该海域最常见的两种台风移行所引起的风暴潮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几个潮汐观测站的增水记录比较,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台风引起的水位变化,对研究和模拟该海域台风风暴潮是适用的,可用于该海域风暴潮数值预报试验。  相似文献   
865.
利用中国第21、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4/2005、2005/2006)对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物理特性系统观测的结果,特别是依据其中2005年11月下旬至2006年1月下旬的现场实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山站附近海域固定冰消融过程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固定冰从11月下旬开始消融,融冰期为62 d;同时,融冰期冰下水体温度迅速升高;在不断增强的太阳短波辐射和海洋热通量作用下,海冰温度也逐渐上升,并出现"相对冷中间层";热力和动力外强迫作用下,2005年12月18日-2006年1月14日期间此区域固定冰边缘线后退了20.9 km;另外,2005年12月18日固定冰边缘区走航冰厚监测结果还表明,边缘区海冰厚度在向岸方向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随着接近海岸海冰厚度的离散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66.
基于测录井资料对比,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将草湖凹陷侏罗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J-SQ1与J-SQ2。J-SQ1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层序发育完整的上升半旋回和下降半旋回沉积,发育辫状河体系和湖泊体系;J-SQ2时期气候逐渐转为炎热半干旱,层序发育不完整,只发育上升半旋回沉积,主要由氧化型湖泊体系构成,发育滨浅湖砂滩、泥滩互层沉积。其中,J-SQ1早期辫状河河道砂体叠置厚度大,储层物性好,上覆中厚层湖相泥岩沉积,是本区有利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867.
委民正 《福建地质》2023,(3):211-216
平台依托“天地图·福建”,利用三维地理信息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连接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三维立体监测大数据中心,并实现了数据汇集、灾情预警和灾情处置的信息化闭合管理功能。正式上线运行2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验工作实现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68.
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发现知识的方式。目前油气工业正在向转向非常规和深海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基于有限岩石物理参数建立的评价解释模型难以满足反映非常规储层复杂的岩性和结构,这使传统测井评价技术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以油气大数据为基础、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油气大数据云计算为动力以及油气应用场景为源泉的油气人工智能(Oil&Gas AI)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油气工业各个领域。笔者以地球物理测井为研究对象,依据数据驱动的地球物理知识发现原理和机器学习属性,按照“数据–算法–平台–知识–应用场景”研究思路,开展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技术中的适用性研究。对机器算法的内在特性、原理、质量控制、硬件要求,学习模型选择、测试以及性能评价实现过程进行分析。笔者梳理和总结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测井中适用性的树状图,尤其是在油气测井的方法研究、数据处理以及地层评价中的应用潜力与机器学习算法对应关系,其中包括数据校正的模拟方法、数据标定的岩石物理分析、测井数据质量控制、综合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监测。研究表明,机器学习算法在岩性识别与储层分类、力学评价、以及油藏评价等方面应用有明显的优势,贯穿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