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3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9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和帝汶海前陆盆地均是新生代环太平洋巨型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Huang et al.(2000)认为,帝汶海前陆盆地目前相当于台湾南部陆海域所处的弧-陆碰撞的初始阶段。我们认为,该研究中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逻辑上的矛盾。在研究单个前陆盆地时,造山过程和板块的挠曲特性均会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一旦进行盆地之间的对比研究,则往往会倾向于关注造山过程、机制以及构造现象的异同等,并由此得出相应结论,却忽视了在现象异同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板块挠曲特性所起的控制性作用。事实上,帝汶海前陆盆地和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根本差异并不在其造山作用和过程,而在于其板块挠曲特性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演化特性,构造、层序上的异同只是这种差异的外在体现。忽视这种差异,仅根据构造上的异同以推断前陆的演化过程会导致认识的偏差。  相似文献   
782.
青海高原近40 a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青海省1961-2002年26个代表站逐日雨量资料和高原东部地区10个站的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近40 a来降水量、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高原近40 a来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但夏半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冬半年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夏半年降水量和雨日虽在减少,但降水强度在增大;夏半年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减少造成的,而冬半年降水量的增加是由于雨日增多和每个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增大所造成;随着气候变暖,夏、秋季降水明显偏少,出现暖干化的气候趋势。  相似文献   
783.
Estimates of near surface layer parameters over 78°N drifting ice in ice camp over the Arctic ocean are made using bulk transfer methods with the data from the experiments operated by the Chinese Arctic Scientific Expedition in August 22-September 3,2003.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radiation received by the snow surface is only 3.6 W/m2,among which the main part transported into atmosphere in term of sensible heat and latent heat,which account for 52% and 31% respectively,and less part being transported to deep ice in the conductive process.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momentum is about 1.16×10-3 in the near neutral layer,which is a little smaller than that obtained over 75°N drifting ice.However,to compare with the results observed over 75°N drifting ice over the Arctic Ocean in 1999,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hermodynamic and momentum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ea and air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with latitudes,concentration and the scale of sea ice.It is very important on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a-air-ice interaction over the Arctic Ocean when studying climate modeling.  相似文献   
784.
迕?;心理状写儒丐的长篇小说《北京》,是迄今能读到的用中文书写的、最为真切详备地收录有民国伊始京师旗族命运场景的记实之作。他是北京土著满人,民族情感浓烈,虽有留学经历和较高学养,却只是一介布衣,与被迫涌入贫民行列的旗族下层休戚与共,因此才做得到锲而不舍地跟踪寻访蹈入厄运的同胞生活真相。  相似文献   
785.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采用涡度相关法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碳通量观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构成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碳交换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夜间净碳交换量(NEE)与0~10 cm地温呈明显的指数关系,两年度(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10月)的Q10分别为2.94和2.40.通过模拟计算得到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c).冬小麦、夏玉米GPP的光响应曲线均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玉米季平均最大光合速率(Amax)与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大于麦季.冬小麦α值随LAI增加而增大.作物主要生长季农田NEE的日变化明显白天吸收、夜晚释放CO2.其他月份农田以碳排放为主,NEE的日变化不显著.农田NEE日较差4~5月和8~9月较大,其它月份较小.农田NEE,GPP和Re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2003年和2004年玉米田最大日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为-10.20和-12.50 gC·m-2·d-1;麦田最大日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为-8.19和-9.50 gC·m-2·d-1.麦田和玉米田的最大碳吸收量分别出现在4~5月和8月中旬,和GPP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生长季(3~5月和8~9月)的NEE由GPP支配.GPP主要受PAR和LAI影响.温度对GPP的影响在早春较为明显.7月Rec达到全年最大,Rec和GPP对NEE的贡献相当.其余月份NEE以Rec为主,温度成为NEE的主要控制因子.从生长季NEE总量看,两年度的麦季分别为-77.6和-152.2 gC·m-2·a-1,玉米季分别为-120.1和-165.6 gC·m-2·a-1,玉米季均大于麦季.两年度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的年均NEE分别为-197.6和-317.9 gC·m-2·a-1,表明华北平原农田是大气CO2的汇.若考虑收获籽粒的碳,则农田由碳汇变为碳源两年度分别为340.5和107.5 gC·m-2·a-1.受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施肥、耕作等农田管理措施影响,农田碳交换的年际变化很大.实行免耕和一年一熟制是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加作物碳吸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86.
南极海冰增加对全球7月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立新  解思梅  张占海 《冰川冻土》2003,25(Z2):285-291
采用了OSU两层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 研究了南极海冰增加的气候效应.试验中海温取为气候平均值, 南极海冰作为外强迫源影响大气, 大气响应完全是环流内部调整的结果.调整的途径首先是对外强迫的局地响应--南极下垫面的温度发生变化, 结果使得冬季南大洋绕极低压带的位置偏北、强度增加, 南半球大气以强经向环流为主, 绕极气旋强大活跃.这种变异主要以Rossby波列的形式影响到南半球的中高纬度, 再通过斜压的越赤道气流, 即经向热交换的变化影响到北半球的大气环流, 导致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呈纬向分布, 极地冷空气活动减弱.大气环流的变异又影响到气候诸要素, 反映明显的是越赤道气流在印度洋上的加强和太平洋上的减弱, 使得西南季风加强, 东南季风减弱; 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偏北, 导致中国华北、华东和江淮流域少雨、高温, 北美中高纬度严重多雨和低温.  相似文献   
787.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及相关隆升作用过程中发生热隆伸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88.
2002年以来,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厅党组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了以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加强国土资源所建设为重点的政风行风建设活动。经过几年来扎实有效的工作,全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最近召开的全省国土资源系统深化政风行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5个单位所作的典型发言和其他单位提交的会议交流材料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他们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活动的好做法,对全系统进一步深入扎实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89.
中国煤的燃烧变质作用与煤层自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煤的燃烧变质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煤层自燃主要发生于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侏罗纪中、低变质煤层中,范围广。煤层自燃一般经过由浅入的发展过程。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向周围扩散形成异常地温场,使上覆岩层经烧变形成烧变岩,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90.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