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篇 |
大气科学 | 34篇 |
地球物理 | 25篇 |
地质学 | 220篇 |
海洋学 | 14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12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63.
甘肃张掖市冬季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依据张掖市近50年来的冬季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张掖市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气温总体上呈现增暖的趋势(β值为0.08),线性增长率为0.56℃/10a,相当于近50年冬季气温升高了2.8℃,冬季增温对全年升温的贡献率高达89%。1985年冬季气温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1987年后增温趋势更加显著。冬季气温存在10年左右和22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其中22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冬季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温的趋势。冬季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增温,东部增温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冬季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 相似文献
64.
65.
岷-礼成矿带发现较多大型金矿,同时在岩体内发现斑岩型钼矿。金矿床矿石中除有低温矿物外,还有黄铜矿、白钨矿等中-高温矿物,白钨矿在寨上金矿中是载金矿物之一;钼矿中也有黄铜矿、白钨矿矿物;金、钼、钨矿化分带有一定空间关系;金矿床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有深源特征;中川岩体群的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岩体为复式岩体,具有壳幔混源特征;据此建立成矿带内受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控制的金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66.
西秦岭近年来在新区发现新矿床和新类型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表明金矿成矿受岩性、构造、岩浆活动的制约,许多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矿与岩浆岩在时间和空间上关系密切;分析认为金矿主成矿时间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与区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时间上一致;金矿主要有夕卡岩型、热液脉型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微细浸染型三种类型。矿石矿物元素组合显示由北而南成矿深度变浅、剥蚀程度较低;根据金、汞、锑矿床点和金、砷、锑、银元素分布特征,认为在北带岩体旁侧应注意寻找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金矿,中、南矿带在已知矿床深部注意寻找热液脉型金矿,有锑、汞矿点的区域注意深部及外围金矿的找矿;通过分析,最后圈定18处下一步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67.
68.
69.
地下水非线性流动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代群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27(2):50-51,55
本文探讨了非线性地下水流动的规律,对比了两种常用的公式模型,Forchhimer及指数型公式,并通过实验证实了Forchhimer公式具有更广的适用性。深入探讨了利用达西流有限元及边界元模型进行非线性地下水流动模拟的方法及步骤并提出了一种简便的边界元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70.
黄骁力江岭赵明伟杨灿灿 《地理信息世界》2022,(3):49-52
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课程学习和思政育人脱离、课程知识和工程应用脱节、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脱钩等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课程改革内容及相应措施,阐述课程改革执行情况和效果。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契合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望为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