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1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提出了一种顾及位置偏差与凹部同异性的面状居民地Morphing变换转向角函数方法.该方法通过构造大比例尺居民地的凸包作为中间图形,辅助与小比例尺居民地进行特征顶点匹配,避免因位置偏差造成的特征点误匹配;针对大比例尺居民地的凹部,依据凹部的模式类型,判定凹部边的同异性;最后构建插值模型,得到中间任意尺度下的面状居民地要素...  相似文献   
103.
结合ArcGIS Model Builder 工具,介绍空间处理建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建模流程,并利用该工具定义空间数据转换处理流程模型,实现CAD数据、Excel属性数据到ArcGIS空间数据转换处理.  相似文献   
104.
pH对4种鲷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pH的海水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平鲷(Rhabdosargus sarb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和黄鳍鲷(S.latus)精子进行激活实验。结果表明,四种鲷鱼精子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其最适pH值与其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5.
海岸带有着丰富的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它对外界的影响又是相当敏感的,因此海岸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理,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阐述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建立了其评价指标体系。文章最后以辽宁省海岸带部分城市为例,介绍了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评价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海岸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通常认为海底扇的发育出现于低海面时期。在陆生地体中 ,相对海平面的降低导致从河流和陆架向深海盆搬运的沉积物增加 ,从而促使扇体发育。在一般情况下 ,这是由于三角洲向陆架边缘迁移和陆坡不稳定的增强 ,在陆架上形成下切水道和峡谷 ,从而使河流梯度增加所致。在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 ,沉积物圈闭在近岸带 ,阻止了沉积物向深海搬运。然而 ,在海平面上升和高海位时期 ,在陆架边缘的三角洲前缘或与河谷相连的陆架峡谷体系中也发现了浊流沉积作用。在这些研究中 ,海平面信号没有揭示气候和构造背景的影响。这里我们研究了在地貌上存在差异的两…  相似文献   
107.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全面和具体地了解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收集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56、1967、1980年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字高程进行空间运算发现,1956—198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沉降区年平均沉降数厘米。基于数字高程空间分析结果,探讨了诱发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08.
对分层弹性地基中端承桩基础按winkler(温克尔)地基土模型并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力学模型。经过动力分析,给出了端承桩横向自振特性及在常轴力与横向地震载荷作用下强迫反应解析解,为具有常轴力与横向地震载荷作用下的无限层弹性地基中端承桩的动力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9.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to the current era of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 region has always played a national leading role in l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BTH region, this paper utilized a temporal scale of 100 years to systematically 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l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aking 13 cities within the BTH region as research anchor cities, we took into account "leaping"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accessibility. Our research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s:(1) The l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the BTH region has undergone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initial period of modernization(1881–1937); the period of stagn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1937–1949); the network expansion period(1949–1980); the period of trunk construction(1980–1995), and the period of high-spe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velopment(1995–present). The network structure centered around Beijing has existed from the outse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2) The accessibility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transportation in BTH region has evolved from expansion along traffic corridors to the formation of concentric circles. The stratified circular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in anchor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ntiguous development pattern.(3) There are clear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structures of anchor cities. Beijing has always been at the top of this hierarchy, while the hierarchical position of Zhangjiakou has fallen noticeably since 1949. The Beijing-Tianjin region was the first region to form a short-duration transportation circle structure, while the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of the central part of Hebei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TH transportation region, have yet to be realized.  相似文献   
110.
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历程较为相似,但发展路径和模式差异较大。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发展环境等的显著差异已经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两国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过程。以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等多种方法,对中印两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由南北差异转变为沿海—内部差异,而印度南北差异的格局则基本稳定;② 从省(邦)级空间尺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城镇化率超过50%后,两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口密度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不断增强,而印度则呈现降低的趋势;③ 现阶段中印两国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特征,但是经济改革对于两个国家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的影响差异明显,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地理历史因素向经济系统空间结构转变,而印度城镇发展的驱动力始终是地理历史因素,经济改革甚至降低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