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波束测量的精度控制与规范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多波束测量、辅助测量的数据精度,研究其对成果水深的影响程度,结合《海道测量规范》与《多波束水深测量技术规定》中的测量等级指标,以及IHO规范中对水深不确定度的定义和传播结构的介绍,建立数学模型反解出符合规范的作业环境与辅助测量数据的等级指标,提出明确的多波束测量作业精度控制的技术指标,为测量数据的质量监控建立更全面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面临着低碳减排和保持经济增速的双重挑战。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实现减排目标,我国自2013年起开始建设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7年12月起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然而碳市场的顶层设计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分阶段逐步推进。短期(2020年前)碳市场建设重在强化产权制度建设,完善市场交易基础。中期(2021—203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活跃的市场氛围,充分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达峰成本。长期(2031—2050年)碳市场建设要形成稳定上升的碳价趋势,为我国的低碳转型提供长期动力。  相似文献   
3.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of bullfrog Rana catesbeiana to pathogenic Aeromonas hydrophila was studied to 60 individuals in two groups. Each bullfrog in bacterium-injected group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p.) with 0.2 ml bacterial suspension at a density of 5.2 × 10^6 CFU/ml, while each one in control group injected i.p. with 0.2 ml sterile saline solution (0.85%, w/v). Three bullfrogs in both groups were sampled at 0, 1, 3, 7, 11, 15 and 20 days post-injection (dpi) for the evaluation of non-specific immune parameters. It was observed that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 hydrophil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leucocytes and that of NBT-positive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erum bactericidal activity and serum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y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bacterium-injected frogs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However,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detected in vitro in phagocytosis activity of peripheral blood phagocyt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eripheral erythrocytes,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and lysozyme activity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t is suggested that bullfrogs may produce a series of non-specific immune reac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A. hydrophila infection.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多孔介质湿润性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  郑西来  张俊杰 《地球科学》2011,36(4):765-770
一定程度的石油污染可使多孔介质的湿润性发生变异,导致介质持水能力降低、地下水石油污染、粮食产量品质下降等.采用滴水穿透时间法与酒精溶液入渗法,测定了亚粘土和粗砂在不同柴油、机油含量下的斥水水平,确定了亚粘土、粗砂由亲水表面变为疏水表面的临界含油量.结果表明,亚粘土、粗砂湿润性变异的临界机油含量分别约为7%、0.5%,粗砂湿润性变异的临界柴油含量约为14%,而柴油污染对亚粘土湿润性的影响不显著.另外,当石油污染多孔介质的含水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湿润性将再次发生反转,由疏水表面变回亲水表面.测得机油、柴油污染粗砂的临界含水量约在0.2%~1%之间,机油污染亚粘土的临界含水量在数值上与其含油量近似相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多孔介质的二维水动力弥散特性,控制砂土中柴油和机油含油率为0、1%、2%,作为供试的含油多孔介质,采用自己设计的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装置测定示踪剂(氯化钙)的穿透曲线,并定量确定了含油砂土的有效孔隙度、纵向弥散度、横向弥散度以及砂土中孔隙水的流速。试验结果表明,有效孔隙度随石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含柴油砂土的有效孔隙度减小比含机油砂土更加显著;在纵向上,示踪剂浓度峰值的到达时间和峰值浓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孔隙水流速的大小,孔隙水流速越大,示踪剂达到浓度峰值的时间越短,且峰值浓度越大;含机油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小于清洁砂土,而含柴油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大于清洁砂土;不同含油率砂土的纵向弥散度变化范围为0.133~0.370cm,横向弥散度变化范围为9.83×10-3~4.64×10-2 cm,纵向弥散度均大于其横向弥散度。  相似文献   
6.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局部回归,容易放大局部的时空效应,而减小或者忽略了影响因素全局上的重要程度,造成估计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社会经济权重约束下的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在计算时空权重矩阵的同时,采用客观赋值法,利用各社会经济因素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从全局角度计算各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再基于各因素权重估算相对应的回归系数.以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分析为例,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表明,新方法的RMSE和SSE比传统GTWR的分别提升了75.08%、93.9%,R2提升了13.4%,有效弥补了GTWR放大时空非平稳特征、忽略社会经济因素重要程度的不足,提升模型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人工回灌是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的有效措施,悬浮颗粒物堵塞是影响回灌进行的技术瓶颈。目前多数研究聚焦在悬浮物堵塞方面,然而地表回灌水中重金属离子以及腐殖质对多孔介质物理堵塞的影响缺乏研究。本研究采用室内渗流砂柱试验研究富里酸、Cu(Ⅱ)以及两者共存对多孔介质悬浮物堵塞的影响,分别采用高岭土(SS组)、富里酸+高岭土(SS+FA组)、富里酸+Cu(Ⅱ)+高岭土(SS+FA+Cu组)配置模拟回灌用水。研究结果表明:(1)回灌结束时,SS组、SS+FA组、SS+FA+Cu组多孔介质整体相对渗透系数K’分别降至0.233,0.095,0.182。SS组和SS+FA+Cu组在中上层(0~7.50 cm)相对渗透系数K’均降至0.28以下,而在底层(7.50~10.50 cm)相对渗透系数K’仅降至0.45左右,说明2组多孔介质中上层重度堵塞(0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在早期人类演化、迁徙、文明演替与近现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相关历史记录的缺乏和考古研究的滞后,对于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一直缺乏系统认识;而研究中亚地区的人类活动特征,人口的变化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考古遗址的14C年代数据的相对密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成为指示古人口变化的可靠指标,被广泛应用于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古人口重建,为研究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提供重要参考证据。近年来,中亚地区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考古年代学数据,为研究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提供了契机。本研究首次对中亚地区的考古14C年代学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整理,编制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考古放射性碳数据库(n=1754),利用ArcGIS绘制时间分辨率为千年尺度的中亚地区考古遗址点分布图,使用14C数据的总和概率密度(Summed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重建中亚地区古人口变化,系统地分析了中亚地区全新世以来的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 cal.ka B.P.以来中亚地区存在连续的人类活动,但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在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强度较弱,遗址数量非常少,且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少数山前区域;从5 cal.ka B.P.开始,遗址点数量和范围开始增加,人口数量也开始增加,在2.7 cal.ka B.P.达到峰值;从2.3 cal.ka B.P.开始,人类活动强度开始减弱,人口数量出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9.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沉积物再悬浮的驱动力及其耦合效应、再悬浮-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探讨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发现,沉积物再悬浮的各种驱动力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相互耦合,其耦合效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异性;再悬浮使还原态沉积物暴露于有氧环境,沉积物中铁、锰的氧化以及沉积物颗粒的吸附促进了内源水溶态无机磷(SRP)的去除,而进入水体的内源有机磷则通过生物矿化和光化学分解转化为SRP;沉积物物化特征、水动力、水生生物以及水体理化性质等因素控制着再悬浮过程中内源磷的迁移和转化。指出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的多过程耦合效应、沉积物中磷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内源有机磷矿化与光化学分解机制及其调控因素将是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人工识别浅剖图像层界方法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的航道底质层界智能识别方法。利用航道浅剖数据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来描述底质层界纹理,粗略提取层界边缘;通过浮泥流变特性模型智能识别、连接同一层层界矢量点,准确识别底质层界。对比智能和人工提取连云港航道浅剖数据层界实验的结果表明:结合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算法的层界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描述底质分布情况,快速自动识别层界线,智能化提取航道底质层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