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滇东下寒武统含磷岩系底部火山喷发事件沉积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俊明  李国祥 《地层学杂志》1997,21(2):91-99,155
云南曲靖德泽剖面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待补段底和晋宁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底粘土岩层的岩石、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粘土岩层是由酸性火山灰蚀变而成的变斑脱岩。它们是同期火山喷发事件沉积的标志,也是滇东地区下寒武统梅树村组底界等时对比的标志层。根据这个标志层以及小歪头山段和待补段沉积序列的对比,梅树村剖面小歪头山段仅相当于小江断裂以东地区的待补段下部白云岩层,缺失上部硅质岩层,因而它不能代表滇东地区下寒武统梅树村组下段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32.
华南奥陶纪生物礁主要分布于三个层位 ,选择了数个生物礁实例分析当时的古地理格局对礁相地层时空分布的控制作用。涉及到的生物礁赋存层位自下而上为 :特马道克晚期扬子地台中部宜昌分乡组和同时代的扬子地台南缘皖南的仑山组 ;阿伦尼克早期分布于地台中部至南缘的红花园组 ;阿什吉尔中期浙赣边区下镇组和三衢山组。研究结果表明 ,礁相地层的的发育与否及其生物和沉积结构在时空上表现出的分异 ,明显受控于与古地理背景的变迁相关的诸多因素 ,如海平面升降、碳酸盐岩台地的规模以及沉积区间的抬升等  相似文献   
33.
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第二次大规模成磷时期,全球各大陆均有这次成磷事件的记录。目前对于该时期成磷事件的形成 尚未有广泛接受的地球化学模型解释。而磷酸盐的沉积受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因此通过该时期磷块岩沉积与海水氧 化还原条件演变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为全球大规模成磷事件的沉积地球化学模型建立提供验证。文章通过对扬子板块埃迪卡 拉纪不同相区磷块岩中碳酸盐组分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磷块岩形成时底层海水处于次氧化-接近氧化的不稳定状态, 氧化还原界面沿浅海-大陆架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为磷块岩的大规模形成提供最佳沉积地球化学条件。合适的海水化学 条件及丰富的磷质来源,大大增加了磷块岩沉积的空间和机会,导致了地质历史时期第二次全球规模成磷发生。  相似文献   
34.
湘鄂西奥陶纪Tremadocian期三叶虫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湘鄂西地区 5个剖面的奥陶纪 Tremadocian期三叶虫动物群 ,识别出 6个三叶虫相 ,即台地的 Asa-phellus- Dactylocephalus相、Dikelokephalinid相、Tungtzuella- Asaphopsis相、Psilocephalina 相 ,陆棚上斜坡的Metayuepingia- shumardiid相 ,陆棚下斜坡的 Olenid相 ;恢复了该地区 C.angulatus期、P.deltifer早—中期和 P.deltifer末期— Serratognatus期三个时段的古地理面貌 ,揭示了区内发生于 G.quadraplicatus期、P.deltifer末期和 Serratognatus中—后期的三次海退事件和发生于 P.deltifer早—中期和 Serratognatus初期的两次海侵事件  相似文献   
35.
末元古系-寒武系底Sr、C同位素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云南永善肖滩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Sr同位素组成及湖北省三峡 剖面震旦系碳酸盐岩Sr、C同位素组成,并与蒙古、 加拿大、西伯利亚和纳米 比亚的末元古系Sr和C同位素数据进行了比较,得出末元古纪海水87Sr/86Sr和 δ13C值的演变图。通过该演变图,可以对全球末元古系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6.
从寒武纪末至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牙形类Cordylodus intermedius 带至Serratognathus 带),地处扬子陆块的湘鄂地区分为三个沉积区:浅水碳酸盐台地、台地东南缘碳酸盐岩、泥质岩混合沉积区和较深水细碎屑岩沉积区。前二个沉积区的层序地层分为4个正层序,在同一陆块内不同沉积区这四个三级层序相互可对比,代表了四次三级海侵、海退旋回。其中牙形类Paltodus deltifer 带中、下部是特马豆克期最大的海侵时期。特马豆克早期(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 带)和晚期(Serratognathus带中、上部)分别发生过大的海退事件。各正层序的体系域岩相古地理格局能更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特马豆克期古地理演化特征。特马豆克初期(C.lindstromi 带至C.angulatus带下部)自鄂西北至湘中地区依次为潮坪、潮间泻湖白云岩相、开阔碳酸盐台地、台地边缘浅滩、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黑色碳质页岩盆地的古地理格局。特马豆克早期(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 带)缓慢海退时期海水普遍变浅,自北向南依次为潮坪、潮间泻湖白云岩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特马豆克中期海进时期,生屑灰岩和页岩沉积向北超覆,扩展至青峰襄广断裂。湘鄂浅水碳酸盐沉积区为开阔碳酸盐台地,混合沉积区为较深水碳酸盐外陆架,湘中地区为深水泥质下外陆架。特马豆克晚期缓慢海退时期海水再度变浅,在湖北、湘西北开阔碳酸盐台地上,出现台内生屑浅滩、台地边缘生屑浅滩,浅滩上发育有海绵、苔藓虫礁丘。  相似文献   
37.
从侧扫声纳原理出发,深入分析XTF格式侧扫声纳数据文件组织结构与内容,通过软件开发实现对批量XTF格式侧扫声纳数据的自动解码,进而实现批量XTF格式侧扫声纳数据文件自动航迹提取、测线长度、测线走向、测线用时等统计信息计算,在短时间内不使用专门软件即可获取大量XTF格式侧扫声纳数据的基础信息,大大提高了此类数据的判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