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篇
天文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中国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源初步估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调研大量资料和统计分析,初步估算出1995年中国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这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分别为2244、2581.2和215t,分别占当年全球排放总量的0.9%、6.45%和3.7%。  相似文献   
12.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if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 != ""}}{{@ article.graphicalAbstractinfoCn}}{{/if}}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the RIEMS 2.0 model,source emission in 2006 and 2010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s and radi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ver China.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sults forced by source emissions in 2006 and 2010 also reveal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radiative effects to source emission.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1) 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06,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in 2010 decreased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with a range of-5 to 0 μg/m~3;the decrease of annual average aerosol optical depth of sulfate over East China varied from 0.04 to 0.08;the annual average surface concentrations of BC,OC and nitrate increased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with maximums of 10.90,11.52 and 12.50μg/m~3,respectively;the annual aerosol optical depths of BC,OC and nitrate increased over some areas of East China with extremes of 0.006,0.007 and 0.008,respectively.(2)For the regional average results in 2010,the radiative forcings of sulfate,BC,OC,nitrate and their total net radiative forcing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were-0.64,0.29,-0.41,-0.33 and-1.1 W/m~2,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06,the radiative forcings of BC and OC in 2010 were both enhanced,while that of sulfate and the net radiative forcing were both weakened over East China mostly.(3)The reduction of the cooling effect of sulfate in 2010 produced a warm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the maximum value was 0.25 K.The cooling effect of nitrate was also slightly weakened.The warming effect of BC was enhanced over most of the areas in China,while the cooling effect of OC was enhanced over the similar area,particularly the area between Yangtze and Huanghe Rivers.The net radiative effect of the four anthropogenic aerosols generated the annual average reduction and the maximum reduction were-0.096 and-0.285 K,respectively,fo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2006,while in 2010 they were-0.063 and-0.256 K,respectively.In summary,the change in source emission lowered the cooling effect of anthropogenic aerosols,mainly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warming effect of BC and weakened cooling effect of scattering aerosols.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春季北京特大沙尘暴物理化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52,自引:9,他引:43  
2000年春季北京频频发生沙尘天气,严重影响了北京市大气环境状况.对4月6日北京地区发生的特大沙尘暴化学元素成分的分析表明北京春季沙尘污染极为严重.沙尘暴期间,20种元素总质量浓度高达1536μg/m3,是1999年同期的31.4倍.即使沙尘暴过后,污染依然严重,元素总质量浓度仍高达338.7μg/m3,是1999年春季的7倍.研究还发现,沙尘暴期间来自远方的大粒子占了很大的比例,绝大多数的元素浓度在粒径大于16μm处出现一个非常高值,远高于其他谱段的浓度;在沙尘暴后及其他时间,还没有观测到这种谱分布.沙尘暴期间的粗粒子(d>2μm)数浓度是沙尘暴后的20倍以上,细粒子(d<2μm)的数浓度是沙尘暴后的7倍.  相似文献   
15.
全球二维大气化学模式和大气化学成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个全球二维纬向平均化学模式,模式包括了从90°S到90°N,从地面到20 km高度的大气.模式中应用的流场来自根据加热率计算得到的剩余环流.模式化学部分包括34种大气成分、104个化学反应和光化学反应.其中,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分为季节性和非季节性排放源,并将其参数化为时间和纬度的函数再应用到模式中去.按1990年的甲烷、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的排放水平模拟得到了多种大气组成的分布,模拟结果与观测有较好的一致性.由于模式考虑了一氧化碳的季节变化,模拟得到的OH自由基分布更为合理.模式的建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大气微量成分的全球循环过程及其长期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Methane(CH#)isanimportantgreenhousegasinatmosphere.ThemainremovalprocessofCH4inatmosphereisreactedwithOHwhichisdeterminedbytheabundanceofmethane,carbonmonoxide(CO)andnitrousoxides(NO.)whoseemissionshaveincreasedgreatlybecauseofhumanacti...  相似文献   
17.
城市近郊常受到城区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影响,2010年7月21日至8月6日利用β射线颗粒物连续监测仪和黑碳仪对北京西北郊区PM2.5和黑碳气溶胶(BC)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北京西北郊区夏季PM2.5和BC的质量浓度分别是(133.16±81.64)、(2.89±1.62)μg/m3。受明显的山谷风的影响,来自观测点东南方的城区的气流使PM2.5和BC浓度升高,来自观测点西北方向的风则使PM2.5和BC浓度降低。受局地排放、区域输送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郊区的PM2.5和BC浓度表现出明显日变化特征,二者浓度在上午、傍晚和夜间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沙尘气溶胶对半干旱区微气象学特征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沙尘气溶胶通过改变地表—大气间的短波及长波辐射从而对地气间热量传输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地表能量收支平衡以及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分布。半干旱区是我国干旱化表现最为剧烈的地区,也是沙尘暴频发地区和主要源区之一。本文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国际协调强化观测计划基准站2006年4~6月近地层微气象、地表辐射通量和沙尘气溶胶浓度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该地区在典型沙尘暴天气、扬沙天气和晴朗天气等不同天气状况下近地层各气象要素、地表能量平衡及辐射收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对半干旱地区地面微气象学特征及辐射收支具有明显的影响,且表现出不同于干旱区的若干特性:半干旱区沙尘天气下的平均风速比晴天高约2m.s-1,而相对湿度则降低了约35%。相对而言,气温和浅层地温的变化对沙尘的影响响应较弱。半干旱区在沙尘天气时地表净辐射小于晴天,感热/潜热通量分别约占净辐射的55%和30%,分别远大于/远小于晴天时的情形。该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与日均感热、相对湿度、潜热等要素具有明显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70、-0.75和-0.62。相比之下,干旱区沙尘天气时的感热通量要小于晴天时的值,而且气象要素的响应更加剧烈。  相似文献   
19.
长春秋冬季大气黑碳气溶胶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黑碳观测仪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对长春市黑碳气溶胶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 长春市秋冬季每小时平均黑碳浓度达16.042 μg·m-3, 最大值可达181.014 μg·m-3, 说明长春市的黑碳污染已达到很严重的程度; 冬季黑碳浓度高于秋季; 黑碳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一天有两个峰值, 分别在08:00~09:00和17:00~20:00; 近地层大气垂直温度梯度与黑碳浓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机动车尾气排放、 冬季采暖和工业用煤等造成了空气中较高的黑碳浓度; 经常出现的低层大气层结逆温更使得低层大气中的较高含量的黑碳不易扩散是冬季黑碳浓度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东亚地区一个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源,并利用一个三维化学输送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的输送和演变过程.黑碳气溶胶浓度的模拟值与地面观测站和观测船获取的监测值相比,模拟值与监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这表明本研究收集整理的黑碳气溶胶的排放量及其分布是基本合理的,模式系统较好地反映了黑碳气溶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再现了许多观测到的重要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地区春季间隙性的长距离输送对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黑碳气溶胶浓度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