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92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6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7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热带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模式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以前提出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模式[1]风应力的参数化作了改进。和以前一样,在这个耦合模式中,滤去了大气和海洋中的重力惯性波,只保留了向西传播的Rossby波。但经过海气相互作用后,理论分析指出,在耦合模式中存在着快的和慢的两类波动。快波频率的实部、即其相速度是向西传的,并接近于未经海气相互作用时大气中Rossby波的频率;而慢波的性质和以前的结果类似,短波部分是向西传的,长波部分向东传,东传波的临界波数随海气相互作用增强向短波部分位移。与以前结果不同的是,除一个慢波不稳定增长外,另一个快波在长波部分也是不稳定增长的。海气相互作用越强,不稳定增长率和不稳定波所出现的波段范围越大。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指出,高频和低频不稳定波产生的物理条件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2.
2013年5月华南强降水与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3年"华南季风强降水外场试验与研究"的外场试验数据、美国NCEP FNL资料和卫星云顶黑体辐射温度资料,对2013年5月7—17日华南地区出现的两次强降水过程(7—12日和14—17日)中的高低空环流以及相关气象要素场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国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3候建立,两次过程分处于夏季风爆发前后。通过对比影响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如南亚高压、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500 hPa环流型、水汽来源等,指出影响两次强降水过程大尺度环流场之间的显著区别,说明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大尺度环流场对暴雨影响的典型差异。7—12日过程主要受北方锋面影响和南方暖湿气流辐合作用,导致华南地区出现南北两条雨带。14—17日过程则由于季风爆发后强的暖湿空气活动致使华南地区对流活跃,从而形成一条位于广东北部的雨带,此次过程强降水比第1次过程集中且对流性更强。两次降水过程的内在物理机制是一个准平衡态的热力适应过程,由于第2次过程降水更强,导致热源作用明显增强,动力向热力的适应过程也更显著。利用探空资料揭示出两次过程暖区暴雨大气热力和动力条件存在显著区别,7—12日南海季风爆发前的暖区暴雨主要受低层强垂直风切变导致的大气斜压不稳定影响;14—17日南海季风爆发后的暖区暴雨主要受高低空急流的强耦合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73.
The space-time features of major vorticity disturbanc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 1997-98 E1 Ni(?)o ranked as one of the strongest events on record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We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t roles that these disturbances had on different timescales in causing the reversal or turnabout of the E1 Ni(?)o event.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ous disturbances of synoptic,intraseasonal,and interannual timescales were found in the time evolution,propagation,and in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changes in near- equatorial zonal flow,which was crucial to the demise of the warm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eastern Pacific.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westward-traveling synoptic an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 self-provided negative feedback from the E1 Ni(?)o and played an additional role in its reversal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interannu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ings. In this case,the off-equatorial synoptic and intraseaonal fluctuations served as a stochastic forcing for the tropical ocean and gave rise to the aperiodicity or irregularity of the E1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相似文献
74.
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的发生发展既受到来自热带西太平洋纬向海气过程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副热带太平洋经向海气过程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副热带太平洋海气异常影响ENSO研究方面的科学背景及研究进展,综述了前人提出的副热带太平洋大气海洋异常通过经向风应力以及北太平洋/南太平洋经向模态,影响ENSO发展演变的途径及相关物理机制,总结了近些年观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所提出的新观点,并讨论了相关研究中的学术分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青藏高原地区上空NCEP/NCAR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与观测资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12个探空站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月平均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能够客观地反映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和位势高度多年平均的气候特征;与实际探空资料相比,在年际变化中再分析资料的温度和位势高度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在长期趋势变化上,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对流层低层存在着明显虚假的变化趋势.总之,再分析温度和位势高度资料在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1979年后再分析资料的质量在平流层低层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6.
一次冷涡发展阶段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9年东北暴雨试验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6月19日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环流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环境场及其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概括了此次冷涡发展阶段暴雨过程的三维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系统主要发生在东北冷涡的发展阶段,造成强对流天气的系统尺度较小、突发性强,具有明显的β-γ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点.高温高湿及位势不稳定层结、低层的湿舌北伸及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为MCS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条件.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出口区北侧和偏东北大风中心入口区南侧的暴雨区上层有强的高空辐散,与辐合区南侧的低空急流前部相互耦合,使得暴雨区上升气流增强;高空急流出口区南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加强了风暴的人流强度,为风暴提供了有利的风场环境和水汽条件.暴雨区西南侧中低层存在干空气侵入,使中低层干冷空气迅速向对流风暴发生区输送,形成逆温层.在强对流爆发前,中低层的逆温层与上层的干层分开,使风暴发展所需的不稳定能量得以累积,冷涡系统东移引导低层偏西北气流南下,增强了地面流场的辐合,是触发初始对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7.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气象局直属科研单位,是中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成立50年来,始终面向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大气科学前沿,在大气探测、中尺度气象学、气候学、极地和高原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学、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云雾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大气雷电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开展了东亚季风、台风、暴雨、高原气象、极地气象等方面的综合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气象科研与业务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8.
中国冬季积雪变异及其与北极涛动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9~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观测雪深、气温和降雪资料, 分析了中国冬季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雪深经验正交分解第一模态有显著的南、北反位相特征, 当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积雪偏多(少)时, 对应黄河以南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少(多)。近30年来中国冬季积雪变异与北极涛动(AO)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雪深的南、北反位相分布型与北极涛动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AO负位相时, 500 hPa等压面上40°N以北存在着中心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气旋环流, 而在其南存在着中心在中国西南的反气旋性环流, 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分别受气旋和反气旋的控制。在我国北方地区, 与AO相联系的气旋环流异常导致降雪增多、地表温度偏低, 使得积雪增加;而在南方地区, 与AO相联系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导致的降雪减少和气温偏高, 导致了积雪减少。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北极涛动通过影响中国降雪和气温, 进而对中国冬季积雪产生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第一部分(Zhang et al,2001)的资料分析表明,El Nio事件发生之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着显著的异常经向风应力辐合、为了分析这种超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距平在其后的ElNio事件发生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利用简单热带海洋动力学模式,从动力学上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关于赤道辐合的理想经向风应力强迫的响应,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在El Nio事件之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异常有利于El Nio事件的发生。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强迫作用于热带海洋,会激发出西传的Rossby波,使得赤道附近的海洋混合层变厚。由于耗散的影响,最大的增厚区位于强迫区域。当这个强迫作用于赤道东太平洋时,这将有利于以 Nl Nio事件发生;另一方面,Rossby波响应在赤道及其附近使得表层海水向西流动,中东太平洋表层水的不断向西输送有利于表层水在西太平洋堆积,为后来暖事件的发生累积能量。 相似文献
80.
将北京分为城区、郊区、南部山区及北部山区4个区域,利用14个观测站1978—2010年共33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降水年变化和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各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郊区降水量最多 (620 mm),城区与南部山区降水量较少,而北部山区降水量最少 (476 mm);城区与南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较接近,二者与郊区和北部山区都有显著差异。4个区域的降水量都表现出减少趋势,郊区最明显 (47 mm/10 a),北部山区的减少趋势最小 (0.7 mm/10 a)。对4个区域夏季 (6—9月) 降水量分析发现,城区与南部山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与郊区和北部山区具有显著差异。均方根偏差和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北京市观象台与城区和南部山区的降水年变化和夏季降水特征差异均不显著,而与郊区和北部山区有显著差异,说明北京市观象台降水资料对城区和南部山区具有最优代表性,而对北部山区和郊区的代表性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