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0篇 |
免费 | 170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145篇 |
地球物理 | 132篇 |
地质学 | 360篇 |
海洋学 | 89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41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832.
利用2005-2015年MODIS 8 d合成数据和Jason-1、Jason-2卫星测高数据,对呼伦湖水域面积以及水位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并以降水量和蒸发量为指标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09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均呈持续减少趋势,湖面萎缩了2.24万hm~2,水位下降了1.37 m;2009-2012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幅度均不大;2012-2015年水域面积和水位大幅增加,2013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62万hm~2和544.55 m,因此利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呼伦湖水位变化是可行的。②蒸发量是影响呼伦湖水域面积和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量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3.
通过对比GWS-84、GCJ-02和BD-09之间的不同,基于Python语言实现三者之间的互相批量转换,对转换坐标经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转换的坐标可以在对应的坐标上正确展示,坐标点与原坐标点较为接近,应用该方法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转换结果。 相似文献
834.
835.
836.
837.
近年来,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矿区深部Sn-Li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但人们目前对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深部花岗岩体成因与演化及其对稀有金属矿化存在怎样的制约尚不清楚.为此,针对该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研究,获得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0.7±0.5 Ma(MSWD=0.53),属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产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高钠),贫钙、镁、铁和极低P2O5(< 0.01%)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集中于1.02~1.08,全岩Rb/Sr、Nb/Ta比值高,Zr/Hf比值低(< 4).岩体富Cs、Rb、Th、U、Nb、Ta以及Li、F等元素,亏损Ba、Sr、Ti和稀土元素,轻重稀土比值小,并具显著的四分组效应和Eu负异常(δEu=0.02~0.15),锆石饱和温度(691~727℃)和Zr+Nb+Ce+Y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以上综合特征反映其应属准铝-弱过铝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类.岩体具正的εNd(t)(+1.10~+3.75)值和相对均一的εHf(t)(+4.2~+8.7)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Nd)DMC=607~829 Ma;T(Hf)DMC=627~914 Ma),说明成矿岩体的岩浆源区可能来自于含大量幔源组分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Sn-(稀有)成矿受岩浆后期的高度分异演化和晚期流体-熔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并与外围的脉状矿体共同构成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838.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玉米光合作用与锌含量和碳酸酐酶关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比研究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与锌含量和碳酸酐酶活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岩溶区施加有机肥的土壤有效锌和玉米叶片锌含量均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分别为47.85 mg/kg 和43.35 mg/kg;岩溶区玉米叶片的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也高于非岩溶区,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5.622U,非岩溶区的碳酸酐酶活性平均为3.485U;碳酸酐酶活性随玉米叶片的锌含量增加而提高,而玉米光合作用效率随碳酸酐酶活性增加而提高,反映了土壤锌含量对玉米叶片锌含量、碳酸酐酶活性和光合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39.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