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206篇
地球物理   195篇
地质学   646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安徽长龙山矽卡岩浆型铁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许国建  林新多 《地球科学》1990,15(6):649-656
  相似文献   
82.
83.
两类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矿物表现出的共同特征是:从二辉橄榄岩→斜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纯橄岩→铬铁矿石,其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的Mg/(Mg+Fe)(矿物牌号)依次升高,表现出富Mg贫Fe的演化趋势;铬尖晶石的Cr/(Cr+Al)亦同时升高,表现为富Cr贫Al的演化特征。 变质橄榄岩中的矿物均是原始上地幔岩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在部分熔融过程中,橄榄石与铬尖晶石是生成相矿物,而斜方与单斜辉石则是消失相矿物,正是通过两种辉石的不断消失,岩石才从二辉橄榄岩依次转化为纯橄岩,并造成纯橄岩与铬铁矿的紧密伴生。在此过程中,矿物成分时刻都在变化,造岩矿物向富Mg贫Fe,金属矿物向富Cr贫Al方向调整,这与实际测定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4.
85.
祁连山中段深部电性结构及潜在震源危险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中段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本课题采用MT重复测量方法,在该区建立的长约400km的剖面上进行监测。本文根据监测所获取的MT参数,从静态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其电性横向变化特征,进而评估了该区的潜在震源区。研究发现,该区深部介质电性的物质特征有:1.部分地带呈现出剧烈的电性横向变化,2.具有极为发育的特殊增厚的壳内高导层地段,3具有高、低热流的过渡边缘地带,4.具有与活动大断裂相交汇的隐伏断裂构造的局部地段。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数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具有上述特征的地带中,该地带将可能是祁连山中段的强震-大震潜在震源危险区。这四种电性特征将是潜在震源区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86.
一、建成高空探测站网。建国前全省仅有重庆沙坪坝测风站一个,建国后,于1952年12月首先在成都建成第一个无线电探空站。经过多年调整,现有探空站8个,小球测风站1个。覆盖面达99.2%以上,基本能满足天气预报的需要。其中成都、重庆、甘孜和西昌等4个探空站参加了 WMO 组织的全球探空实时资料交换。  相似文献   
87.
88.
河西走廊东部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十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结果。我们发现,在横穿走廊的方向上,地壳、上地幔的电导率分布发生了明显的横向变化,显示出某种带状特征。走廊盆地的下部地壳内存在一异常低阻层,其表面深度在45-50公里之间,电阻率为数个欧姆·米,厚度在5公里以内。讨论了横穿青藏高原东北缘和东缘上地幔第一个低阻层埋深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某些电性特征层的成因和作用。  相似文献   
89.
荣立新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06-108
常规折射资料解释的原理依据是折射波的相遇时距曲线,一般利用时距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时间求取折射层的速度及厚度,基本的假设是要求地表水平及地下折射界面为平界面,当这种假设不能满足时,解释将出现误差,甚至错误的结果.基于这一情况,提出一种新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技术,它利用在反射波记录上的初至求出折射层速度及厚度,该方法不受地表地形及折射层起伏的影响,特别适合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金属矿地震勘探等资料.  相似文献   
90.
抽水地面沉降数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最近几十年来用于模拟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按照水流模型和土体变形模型的结合方法将地面沉降模型归纳为三种类型,即由水流模型获得各土层的水头变化、再根据水头变化计算土层变形的两步模型;仅考虑垂直方向变形与孔隙水压力变化的相互作用,而水平方向只考虑渗流、不考虑变形的部分耦合模型;考虑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土体变形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完全耦合模型。论述了每种类型模型的主要特点、代表性模型及其不足之处,并指出三维渗流和变形的耦合分析是地面沉降模型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作为检验模型合理性和适用性的手段,还应加强地面沉降的室内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