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五台山北麓断裂南峪口段晚第四纪活动与古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断陷系的北部,是繁代断陷南界的控制断裂,其南峪口附近段落在晚第四纪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在晚第四纪洪积扇上形成了高达20~30m的断层陡坎.近20ka以来,该断裂段的平均滑动速率不小于1.55~2.0mm/a,近6ka以来滑动速率达2.3mm/a,高出其它段落平均滑动速率近1倍.在南峪口段的2个探槽共揭露出6次可能的古地震事件,其参考年代距今分别为7600a以前、6700~7600a、5321~5575a、4400~5400a、4200~4400a和.1600a以来,平均复发间隔约为1400a.其中最新活动事件可能是公元512年的地震.  相似文献   
102.
根据数字高程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在侧向生长的过程中,其东缘的高程在龙门山一带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在强烈侵蚀的地表环境下,有600m左右的增高,隆起范围可达到150km宽,远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宽度(图1)。野外地质调查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也揭示,龙门山一带上地壳的汇聚作用表现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褶皱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高角度叠瓦状冲断,  相似文献   
103.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钻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包括单井岩心沉积相分析、单井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联井高精度层序划分对比),结合地震层序分析,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Es3)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SQ4,可识别出4种主要沉积体系:湖泊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重力流体系、扇三角洲体系.综合前述特征,文东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学特征表现为:SQ3在文东斜坡带上发育浅湖相,局部地区发育重力流沉积;东侧发育扇三角洲体系,并逐渐退积.SQ2-SQ4文东斜坡带上主要发育湖泊体系(滨湖、浅湖、半深湖和盐湖)与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东侧主要为扇三角洲体系,规模较小.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学特征分析,湖泊三角洲前缘砂体、扇三角洲砂体、重力流砂体是文东地区有利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104.
交通荷载作用下冻土路基动力响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季节冻土区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冻胀翻浆病害是一个复杂的热、力相互作用过程,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实际工程难题.运用传热学及Biot固结理论建立季节冻土区公路路基的动力分析模型,以季节冻土区典型冻胀翻浆路基为例,分析其工程处理前、后的动力反应特性.结果表明:1)路基温度场的研究表明修筑路基后,在路基及其下部地基中将会产生大片的力学性质极不稳定的高温冻土层;2)路基运营期当交通荷载刚驶入或离开路基计算断面时,路基内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应力、孔隙水压力均振荡剧烈.但与普通路基相比,防冻胀翻浆路基的碎石层大大削弱了汽车动荷载的冲击振动作用;3)防冻胀翻浆路基中间存在透水层(碎石),减小了路基内的孔隙水压力,与普通路基相比,防冻胀翻浆路基的最大孔隙水压力比减小达30%左右,这对延缓、消除路基病害产生有很大作用.计算理论以及分析结果可为季节冻土区道路的安全运营以及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山前洪积作用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与基准面变化等因素,区分各因素的贡献是河流地貌学的研究热点.山西地堑系五台山北麓地区,山前断裂活动强烈,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不小于1mm/a;另外,研究区为半干旱地区,第四纪黄土地层中黄土与古土壤颜色反差大,反映该地区第四纪气候波动显著,为开展研究热点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与探槽建立了五台山北麓晚第四纪洪积台地与全新世洪积扇的地层层序,并通过碳同位素测年对沉积地层进行精细断代,发现距今3.5万年以来山前洪积作用具有强弱交替的特征,较强的洪积作用发生在距今32ka至29ka之间、距今7.5ka至4.7ka之间和距今1ka以来,在山前形成了粗碎屑堆积,沉积速率高;其他时间段为弱洪积期,在山前形成了细粒堆积,沉积速率低,地层土壤化程度高.与中国北方高分辨率晚第四纪气候记录的对比表明,这3个较强的洪积期在时间上对应于气候从温暖期到寒冷期的快速转变阶段或温暖气候鼎盛期后的剧烈波动阶段,其共同特点是气候波动剧烈,波动幅度远大于其他时期.根据前人对五台山北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2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强洪积期,1次地震在时间上对应弱洪积期.尽管地震可能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增加山区河床碎屑物源,有助于山前洪积作用,但根据目前有限的古地震研究资料尚看不出大地震对山前洪积作用的显著影响.初步认为,断层活动为山前洪积作用提供了空间与河床坡降,气候变化则是控制山前洪积作用强弱交替的主导因素.进入气候波动最剧烈的时期,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物理风化强烈,在暴雨作用下易发山洪,有利于山区的侵蚀作用和山前的洪积作用.该项研究深化了对半干旱地区山前洪积作用影响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6.
应用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海洋模型对平潭竹屿湾水交换能力和溢油扩散开展了数值模拟.水交换能力计算表明,竹屿湾大部分水域水体半交换时间小于1.0 d,平均滞留时间约3.0 d左右,水体冲洗时间为15.0 d,水交换能力较强. 48 h溢油扩散计算结果表明,油粒子扫海范围及运动路径与油粒子的释放时刻及风的作用紧密相关.静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