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348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8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二道沟铜矿的发现与区域勘查方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系沉积物中铜异常偏弱、流长偏短是青海干旱草在区化探异常的普遍现象,结合二道沟铜矿的发现,针对所在区域表生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化学勘查方法问题进行讨论,对区域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构造-沉积分异是地球表层的常见地质现象,发生于沉积盆地、造山带与克拉通等岩石圈构造单元,表现为岩石圈的深、中、浅层始终发生着沉积物、流体、能量与力的交换与分异过程。文中从物质组成、时空分布与力学机制等方面阐述构造-沉积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以中国沉积盆地为例进行分析。作者首先将构造-沉积分异定义为“由构造应力、热力、重力、地幔动力等因素引起地表地形差异,从而导致沉积物源、搬运体系与沉积作用变化的过程”;认为构造-沉积分异发生在不同尺度的洋-陆系统、盆-山系统、隆-坳系统、凸-凹系统与高-低地貌系统,受基底结构、强度与活动性的明显控制,构造应力、重力、热力、地幔动力等控制了该分异机制; 强调随时间演变出现构造-沉积分异演化旋回,表现为伸展期裂陷向聚敛期隆坳转变,碳酸盐岩分异台地向统一台地转变。上述控制因素与机制在时空上可以发生复合,导致多类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出现。研究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可以为重建地球历史、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和改善人类宜居环境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3.
实散组合桩承载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了实散组合桩概念,即一根桩由上下两段组成,上段是实体桩,下段是散体桩。这样就克服了散体桩通常桩头承载能力低的缺陷。本文对实散组合桩的受力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其承载力、沉降、临界桩长等计算方法和公式。最后介绍了首次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04.
根据地震现场宏观烈度调查资料,介绍了1999年3月25日广东河源市M  相似文献   
105.
胶东乳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格庄金矿以相对富As、Co、Ni而三甲和铜锡山金矿则以相对富Cu、Pb、Zn、Ag为特征.聚类分析显示,英格庄金矿具Bi+Hg、As+Sb+Co与Pb+Zn组合,三甲金矿具Bi+Hg+As+Sb+Co、Pb+Zn与Ag+Cu+Au组合,而铜锡山金矿则显示Bi+Hg+Sb+Pb+Ag、Cu+Au+Zn+As及Mo+Ni组合.结合Ni、Co、Mo与Ag、Hg、As、Sb等的相关特征,认为上述三个金矿均有成矿头尾晕叠加现象.Au、Ag、Cu、Pb、Zn、As、Sb、Bi、Hg、Mo等元素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英格庄金矿在-200m标高以下、三甲金矿在-500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段存在.其中,所确定的英格庄金矿的靶位在16勘探线附近,三甲金矿的靶位则在16~20勘探线间.  相似文献   
106.
2006年夏末,对北极黄河站附近的王湾(Kongsfjorden)海域基础环境特征进行调查,并采用模拟实验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对光照和盐度变化的适应性。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在无光照条件下培养1天或者1周后,叶绿素a浓度基本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随后将其置于自然光下培养,叶绿素a浓度呈现先明显下降、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盐度实验中,稀释倍率为10%时,浮游植物群落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但将稀释倍率增大到一定程度(≥40%)时,低盐会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研究显示,夏末王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对低光照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另外,由于低稀释率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湾外由于受到融水影响的程度较小,因而有益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7.
选取海南省地震台网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25日记录到的281次ML≥2.0地震,利用PTD方法重新定位其震源深度,采用折合走时分析海南Pb震相,并对Pb震相的速度拟合进行佐证,进而确定海南岛Pb震相的存在。结果显示,从其中的52次地震事件中可识别出57个Pb震相,其相速度为6.68 km/s,在此基础上以地震波走时方程反演得到的海南地区康拉德面的平均深度为21 km。   相似文献   
108.
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能流和物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多数研究仅关注富营养化对浅水湖泊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富营养化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异特征较少关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依据生境理化参数将白洋淀划分为3类生境(生境1(Ⅰ和Ⅱ区)主要遭受上游府河废水排放影响;生境2(Ⅴ、Ⅶ和Ⅷ区)主要遭受水产养殖和生活污水的影响;生境3(Ⅲ、Ⅳ和Ⅵ区)遭受人为干扰较小).在2018年4月和8月分别收集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样品,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定量估算3类生境中底栖和浮游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收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常规理化参数分析,明晰富营养化对白洋淀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水体和沉积物理化参数季节变化而言,除pH相对稳定外,化学需氧量(COD)、沉积物氨氮(NH3-Ns)、总氮(TN)和沉积物总磷(TPs)4月高于8月,而其他理化参数则8月高于4月;就空间分布而言,温度(T)、水深(WD)、溶解氧(DO)和沉积物总碳(TCs)值在生境3中最高,而其他理化参数的值则在生境1中最高;2)就δ13C和δ15N空间分布而言,对于同一群落,δ13C和δ15N在3类生境中富集程度呈现显著差异;就时间分布而言,不同季节消费者群落的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而δ15N值未呈现显著差异,且消费者群落的δ13C和δ15N呈显著负相关;3)就消费者营养级的空间分布而言,3类生境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消费者营养级在生境1中最高,在生境3中最低;就时间分布而言,消费者营养级未呈现显著差异;4)浮游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4月高于8月,生境1高于其他生境;而底栖生物对消费者群落碳源和氮源贡献百分比则8月高于4月,生境3高于其他生境;5)通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消费者群落的δ13C与总磷(TP)、TCs、沉积物总氮(TNs)、总有机碳(TOCs)、TPs呈现负相关关系;δ15N值与TP、TCs、TNs、TOCs、TPs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湖泊富营养化会影响消费者群落的碳源和氮源,进而改变湖泊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  相似文献   
109.
海南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常年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海南监测台站通过平时晴朗天气与热带气旋2种天气状态,比较其频谱,分析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地震监测特征,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主要影响低频信号,受影响的振幅是平时10倍左右。之后,分别采用双二阶滤波(Direct Form II)和零相位数字滤波(Zero Phase IIR)方式剔除热带气旋的干扰频段,比较干扰前后地震定位、震级测定结果,表明热带气旋会影响地震定位及震级测定。  相似文献   
110.
顶部电离层是低轨道卫星的运行空间,是能量粒子沉降的重要区域,认识这个空间的能量粒子分布特征对研究各种空间天气事件、地震、火山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扰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位于顶部电离层的5颗NOAA系列卫星数据,统计研究了100~300keV的电子和80~2500keV的质子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高能电子和质子主要分布在两极辐射带和南大西洋异常区,两极辐射带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南大西洋异常区高几倍到一个数量级,而质子则相反;高能电子在两极辐射带地区通量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主要表现为在北辐射带西经75°到东经90°存在低值区,相对应的是粒子主要聚集在其磁共轭区,且其边界和南大西洋异常区相交;高能质子两极辐射带对称分布,在南半球东经0°至东经50°存在高值区.利用概率密度统计分析发现,各颗卫星在南大西洋异常区和两极辐射带的高能电子和高能质子通量总体上均呈正态分布.在南大西洋异常区,NOAA-15观测到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低,NOAA-16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比其他卫星的高,各卫星的高能质子观测结果基本相同.在两极辐射带,各卫星观测的高能电子通量结果基本相同,NOAA-18和NOAA-19观测的质子通量最高,NOAA-16和NOAA-17次之,NOAA-15最低,其中NOAA-19比NOAA-15观测到的质子通量要高一个数量级左右.在磁暴期间顶部电离层高能电子的变化表明地磁指数Dst和空间粒子通量变化具有时间同步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下一代电磁卫星设计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