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21篇 |
地质学 | 5篇 |
自然地理 | 5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毛乌素沙地沙产业的环境效应及绿色沙产业的实施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基于毛乌素沙地的实地调研, 运用沙产业理论, 根据该区目前沙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即缺乏激励机制、可能导致再次沙漠化等问题, 提出了"绿色沙产业"的概念模式及其实施途径。该区发展沙产业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认为该区具有发展绿色沙产业的优越条件, 今后可以科学合理地适度开发该产业。 相似文献
52.
53.
选取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发生规律,利用可公度法对其未来雷暴异常年进行趋势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太阳活动、ENSO事件与雷暴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0―2013年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呈现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2.6 d/10 a,与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相比,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增强。2)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年具有明显的可公度性,未来10年中,2017年的随机性概率为86.67%,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1.25%;2018年的随机性概率为93.33%,不漏报的置信水平为87.50%,2017和2018年雷暴多发趋势信号较强,有可能为雷暴活动异常年。2017年可公度结构系表现为以1、3、5、8、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2018年表现为以1、4、5、8、12、15 a为主周期的平移对称。3)太阳黑子、ENSO与香港雷暴异常活动具有相关性。当太阳黑子处于低值区时,香港地区雷暴活动强烈,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厄尔尼诺),香港雷暴活动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54.
秦岭南北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1960~2009年秦岭南北地区60个气象站数据,主要应用M-K突变检验、kriging插值法对秦岭南北地区近50a来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年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关系为陕南<关中<全国、关中<全国<陕南、陕南≈关中<全国。②秦岭南北地区年均气温突变年份均为1997年,晚于全国;年极端最高温度突变都不显著,年极端最低气温的突变年份都为1978年。③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为南高北低,沿纬向分布;极端最高气温为东高西低,呈经向分布。 相似文献
55.
利用中国大陆MS≥8.0地震基本信息,研究其时空对称性,并对未来可能发生MS≥8.0地震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趋势判断,目的是探索对称性在地震灾害预测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时间对称性的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方法和蝴蝶结构图法,对1500年以来中国大陆MS≥8.0地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大陆未来5年内可能在2012年和2015年发生MS≥8.0地震。空间对称性方面,通过对每一期地震震源点位置统计综合构建多边形结构考虑其空间分布对称性,对历史MS≥8.0地震震源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下一(几)次中国大陆发生MS≥8.0地震大致在105°E以西、34°N以南位置。 相似文献
56.
1970—2018年秦岭南北冷季降雪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72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对1970/1971—2018/2019年秦岭南北冷季(11月~次年5月)降水类型(降雪、降雨和雨夹雪)进行识别;重点关注降雪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降雪与气温、湿球温度的响应关系;依据“夏季-秋季-冬季”Niño 3.4区海温异常状态,细化4种不同发展过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分析降雪异常与不同ENSO事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相比气候平均态(1970—2000年),1990—2018年,秦岭南坡(山地暖温带)降雪量下降了3.1 mm,基本与关中平原降雪量(17.1 mm)持平;② 空间趋势上,低海拔河谷地带降雪量以年代波动为主,山地高海拔地区为降雪下降区;③ 秦岭高山地区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降雪量分别下降23.1 mm和24.3 mm;从地带性角度分析,由北向南气温或湿球温度每升高1.0℃,秦岭南北降雪量分别下降3.0 mm和2.8 mm;④ 当厄尔尼诺/拉尼娜持续型发生时,关中平原降雪异常偏多;当拉尼娜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区降雪异常偏少。当厄尔尼诺发展型发生时,秦岭南北降雪异常呈现“东西分异”,秦岭山地东部和关中平原为降雪异常偏少区。 相似文献
57.
整理了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公开的灾害数据,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可公度结构系等方法分析判断未来地震的时间;利用相邻地震震源经、纬度差变化分析震中的空间迁移;并利用震中经向、纬向迁移进行佐证,实现对其时空结构的未来趋势判断。通过判断发现菲律宾MS≥7级地震在2014年、2015年发生的信号较强;未来地震震中可能会在2013年10月15日菲律宾地震震中的东北方向,空间位置大致在9.8°N以北,126.704°E以东。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减速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更大,且速率转换的时间越长越易发生地震;同时发现太阳活动处于活跃强烈期内时,太阳黑子峰值、次峰值前后发生地震的概率很大。目前地球自转正处于减速期、太阳活动处于太阳黑子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所以2014—2015年菲律宾发生MS≥7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58.
1971-2013年环渤海地区风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环渤海地区60个站点1971-2013年日序列最大风速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环渤海地区风速的年、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异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地区年均最大风速为6.35 m·s-1,并以0.423 m·s-1的年代变化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区内除承德、丰宁和阜新站点呈略微上升趋势,其余站点均呈下降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部下降幅度高而北部下降幅度低。四季最大风速也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冬、春季的最大风速对全年趋势演变贡献率较大。(2)偏北风(尤其是北西北风)和偏南风(尤其是南西南风)是本区的主要风向。春、夏两季以偏南风为主要风向,秋、冬两季则以偏北风为主要风向。(3)环渤海地区最大风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各站点日最大风速为5级及以上的发生频率分别以0.912、0.671、0.271、0.076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频率也以1.019 d.a-1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冬半年是本区大风日数相对较多的时段,春季尤甚。(4)本区多数地区属大风较少区和较多区,其中大风较多区的站点最多(31个),而大风频发区的站点最少(仅4个)。位于大风较少区的站点数增长迅速,而大风较多区、多发区和频发区的站点数则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大风速与大风日数均具有25~30 a的显著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9.
60.
本文选取1900年以来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强震数据,在可公度理论和对称性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分析了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地震的时空对称性,并探讨可能触发地震的主要天文因素,从强震触发机理上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圣安德烈斯断裂带M_w≥6.8历史地震可公度性良好,2017年发震信号较强。历史强震震中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西北-东南"对称回旋迁移规律,由此判断下次强震往东南方向(116°W,34°N附近)迁移可能性较大。相关分析显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率较大的年份该断裂带易发生强震,且多数强震发生在太阳黑子峰值年,这也进一步佐证了2017年该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